[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中数学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1-08-01 来源:中考数学 点击: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中数学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校教师积极进取,精心编制“导学图”,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自学能力培养,强调合作、探究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在学习中展示风采,体验成功的乐趣,在乐中学、学中乐,颇具特色.

  然而,在大量的听课、评课,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研活动中发现,少数教师对新课程的精神理解不够,致使在实践中存在各种问题.笔者就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剖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抛砖引玉,使新课程改革尽早走上正轨.

  一、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实效性

  1.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有时貌似气氛热烈的小组合作,并无实际效果;一些合作交流却常常流于形式.一些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的难度不大不具有挑战性的,仍然要求“小组讨论”.一节课中反反复复多次出现“小组讨论”看似很热闹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多少数学知识.

  2.成因

  (1)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各个教学环节要达到的子目标和为达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等不清晰、甚至是模糊的.常常出现课堂引入拖拉冗长,进入新课教学过程平铺直叙,无重点,无难点突破,整堂课下来虽然很热闹实质上对重点知识并没有真正掌握;探究性学习为小组合作主流,而现实却是所探究的内容无价值,甚至单个个体就冲口而出.教师为了有这个“探究”环节作为摆设,使讨论的问题多停留在表象,从而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去探究无价值的问题造成了时间的浪费;

  (2)教学只求“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异常,学生表现的愉悦、快乐,但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给人以只有温度没有深度的感觉,与数学学科的特性不符.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掌声越多越好.

  3.应对策略.

  (1)钻研大纲、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

  (2)课堂的时间管理,应从完成课时任务为中心转向设计合作教学环境为中心,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活动形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课堂的行为管理,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及曲折寻找解题途径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探究有探究价值的知识目标,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是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的捷径.

  二、注重展示而忽视引导和矫正

  1.问题.

  (1)不“启”自“发”,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自问自答;

  (2)“启”而不“发”.

  一道数学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展示的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却不关注,只要学生动了嘴,张了口就对,对于其中的一些错误,到这堂课结束教师也没有纠正.

  2.成因.

  (1)备课不充分,缺乏针对性,怕教学任务完不成,“赶鸭子上架”.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对重点、难点的讲解急于让学生明白,造成自问自答.

  (2)错误理解“把课堂还给学生”.

  要纠正,却不能直接公布答案,就必须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担心这样“讲”多了不符合课改精神.结果一堂课上完学生也不知所云,不敢启发.

  3.应对策略.

  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

  (1)备课要充分,加强学情的针对性.

  要从备“教材”转化到备“教材和学生”上面来,教师应从完成课时任务为中心转向设计合作教学环境为中心,要重视课堂的二次设计,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2)新课改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探究过程,但不能完全用教师说话时间的多少来衡量一堂课.教师该启发的时候,还是应该用生动、富有机智的语言来启发,这才不会失去数学的本性.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该出手时就出手,尤其是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一些过程若非“造假”学生难以完成.

[NextPage]

  三、注重“主体”而忽视“主导”

  1.问题.

  (1)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情形一: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讨论时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紧张,甚至是无所适从,结果造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

  情形二:讨论、自主探究过多.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环节,每节课都要分组讨论,小问题小讨论,大问题大讨论.

  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有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面面俱到,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师不敢讲授,学生迷迷糊糊;

  (2)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教师却在一旁落得轻闲,感觉自己从课堂中解脱出来,成为“看客”,没起到课堂上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2.成因.

  (1)新课改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沉默是金”.

  只有教师沉默了,学生才有说话、表达、展示的机会.但在实践操作中,一些学校硬性规定教师讲不准超时多少分钟,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合作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其实,新课改的本质是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课堂上如何讲,讲什么,哪个时间讲,这个讲话的“度”就要靠教师的专业水平来把握,而不是一个硬性的时间规定来界定讲与不讲.如果学生都不懂的问题,老师也不讲,那又怎么符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称号呢?

  (2)对部分教师来说,要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因此,部分教师有畏难情绪,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不充分.

  3.应对策略.

  (1)新课改更强调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发挥“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问题需要讨论时,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教师做好点拨,调控,控制好讨论的进程、走向;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不要为课改而课改,为讨论而讨论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可先尝试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适时的语言激励必不可少,“有不同意见吗?”“谁想说,请大胆地站起来!”“你的想法比老师的还好.”这些具有亲和力的话语,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新理念.

  通过学习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数学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四、能力展示成为尖子生作秀

  1.问题.

  课堂的展示环节变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看客;讨论气氛生动活泼,讨论形式单一.只要提到新课改,不管到任何课堂,都是教师一说讨论,学生们便凑在一起叽叽叽喳喳地说.讨论过后,学生的展示也仅限于少数几个人,有的还流于作秀;

  2.成因.

  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因为小组成员参差不齐,讨论者的素质不一,小组内优秀者表现总是踊跃,落后者总保持“沉默”.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一长,组内各成员彼此的独立思考性还会减弱,彼此的依赖性还会增强,落后者更是无所事事.新课改提倡分组均衡,包括男、女性别,各方面的素质、表现,从而形成各组间竞争,小组成员内部合作、互助.在实践中,当遇到难一点的知识,组内层次低一些的成员无法完成,本应该帮助,但由于层次高一些的成员素质、耐心、方法等互助因素达不到,此时的“互助”就成为“包办”.久而久之,组内低层次人员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下降.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效果,长期点将,优秀者成为课堂展示的幸运儿;

  3.应对策略.

  按“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在备课中合理设置梯度,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给予具体指导,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基础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以上仅是个人对前一阶段教改活动中暴露的问题和应对对策的观点总结,但教改的优势和它的强大生命力勿容质疑.“时间能证明一切”,随着教改活动的不断深入,随着实施者观念的不断更新,教改的优势将不断体现,教改的成果将为学生、教师、社会所获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改不是一阵风,而是任重道远,永无止境.“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行.”我们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思想,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课程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必将取得进步!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罗沛于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中数学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

https://m.oubohk.cn/shuxue/348472/

推荐访问: 初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扩展阅读文章

中考数学热门文章

中考数学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返回顶部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