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孙悟空皮肤_孙悟空——从英雄到凡人

时间:2015-02-26 来源:书海拾贝 点击:

英雄联盟孙悟空皮肤_孙悟空——从英雄到凡人

   姜迎旭

 

《西游记》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亦虚亦实、亦真亦幻的奇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神、人、妖、魔共存,上演了一出出精彩大戏,而孙悟空无疑是这部大戏中的第一主角,他智慧非凡,具有追求自由、平等以及坚定、彻底的斗争精神,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中国人,在他们心中,孙悟空称得上是一个“大英雄”“真英雄”,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也指出“七十二变的神通,永远战斗的勇敢,机智灵活,翻江搅海,踢天打仙,幽默开朗的孙猴子已经成为充满民族特性的独创形象”[2]。正因为如此孙悟空的形象还一度成为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选拔的大热门。而在网络小说《悟空传》中,孙悟空的形象被彻底颠覆了,他被当作一个人而不是神来看,作品中的孙悟空变得有血有肉,有自己的精神和情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在他那玩世不恭的调侃语言中表现出当代人对于传统的困惑和反叛,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来说,这里的孙悟空更加符合他们心中的孙悟空的形象,在这部作品里孙悟空这个角色由一个神化的英雄形象升华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让我们在他的身上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  从成就自我到失去自我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始终挥舞着他那标志性的兵器——如意金箍棒,潜龙宫、搅地府、闹天宫、除妖魔,随心所欲地施展自己的拳脚,挥洒他那无所顾忌的英雄性情。大闹天宫时,他提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著名的反抗口号,这是他对绝对自由精神的一种追求,而在小说的第七回之后,孙悟空的经历和性格发生了重大转变,他被套上了象征着束缚他行为的标志物金箍儿,但他却并没有失去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而是把这种对个人自由价值的执著上升到把普渡众生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在同妖魔鬼怪的周旋与斗争中孙悟空摆脱了少年时期的鲁莽与狂妄,使身心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最终成就了自我。

 

《悟空传》是作者今何在在《西游记》原著的基础上,加入电影《大话西游》中的某些明显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网络小说,作品名为“悟空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就是小说是以孙悟空为主人公的,小说的叙事从500年后孙悟空从五行山被放出保唐僧西天取经开始,但这时的孙悟空却因被玉帝的法术所控制,已经完全失去了记忆,过去那个战无不胜的美猴王对于孙悟空来说就像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他只知道自己是一个一心想成为神仙获取自由的“妖猴”,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途径就是完成玉帝交给他的三个任务:保唐僧西天取经,杀死包括“东胜神洲齐天大圣美猴王”在内的四魔王,……他不知道无论他怎样努力,他只是玉帝手中的一颗棋子,这只是玉帝等人的一场游戏而已,当他完成任务之时就是他人生遭遇毁灭之刻,成为神仙这一梦想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孙悟空注定是一个悲剧的英雄。

 

(一)  大闹天宫——从追求自由到渴望成神 

 

大闹天宫前期的孙悟空是最本真最自由的,这与他后来不遗余力地追求自由平等有着莫大的关系。《西游记》开篇“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便写出了孙悟空的出生地以及他的童年所生活的环境,书中写道,在“东胜神洲”“有一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4]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5]这里的孙悟空完全是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的神猴形象。再来看孙悟空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偶一天探得了一处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的好地方,便带领着众猴在此安身居住,过着那“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静谧的山林,潺潺的流水,婉转的鸟语,诱人的花香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在这里孙悟空就是一个天真充满童趣的孩子,在他自己的王国里可以尽情地玩耍、嬉戏,无忧无虑。作为“天地精华所生”的自然之子,他从诞生之日起就沉浸在自由自在的烂漫生活里,过着“不胜欢乐”的日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猴有远虑,必无近忧”,花果山中的岁月虽然是那么的无拘无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他开始面临着一系列生存的危机,首先便是死亡带来的恐惧。他大闹森罗殿,强行购销了自己和猴族在阴司生死薄上的名字,为自己争得了生存的自由。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生理、生存需要只是基础性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则是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而使个人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则

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已经有了筋斗云和七十二般变化等高超本领在身的孙悟空再也不满足于生存的要求,他要寻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平等,于是他将自己的眼光投射到天上,那个无数凡人向往的所在,他希望获得天界的认可。而在凡间经历了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的玉帝怎么会将他这个下界的“妖仙”放在眼里呢,但为了不给自己找麻烦,玉帝给了孙悟空“弼马温”这一芝麻一样的小官,没过多久,当孙悟空知道了自己原来被玉帝所哄骗时,他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残酷的蹂躏,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打出天门回到花果山竖起“齐天大圣”的旗号自封为王,与上界分庭抗礼。当玉帝第二次骗他上天并给他一个“齐天大圣府”时,他却发现原来天上的盛大宴会“蟠桃会”竟然没有请他,再也无法忍受欺骗的孙悟空索性偷御酒、盗仙丹,把天宫闹得个人仰马翻、一塌糊涂。后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不仅没有降服孙悟空,还助他成就了筋斗云和七十二般变化之外的第三项本领——火眼金睛。他蹬倒八卦炉,手舞金箍棒,直打到灵霄殿外,这是《西游记》中描写得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孙悟空人生中最为华美的篇章。

 

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体制,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掌控着生杀大权,正所谓“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1]皇帝有着不容侵犯的神圣尊严。但这一切却被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打乱了,在孙悟空的眼里根本不存在什么君君臣臣、尊卑有序的思想,他要追求自由,不愿被任何人和事物管束,他访师学道,勾销生死薄,大闹天宫,与如来打赌,这些无非是为了掌控自己的命运,支配自己,不被任何东西支配束缚。“大闹天宫”是孙悟空追求自由、平等精神的有力证明。

 

 在后来的取经路上,孙悟空在对妖魔自报家门时,经常将他闹天宫一事挂在嘴边,就连妖魔也总要“略施小计”将“齐天大圣”支开才能对唐僧下手,可见,“大闹天宫”是孙悟空成就自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悟空传》中,大闹天宫的故事没有像在《西游记》中一样得到淋漓尽致地描写,而是以“前因”等一个个独特的形式展现出来,在灵霄大殿上,孙悟空以一己之力在群仙之中周旋、战斗,从此孙悟空也就成为了“天界的噩梦”:

 

“这个名字常常出现在那些血腥的故事里,在神界和妖界的连年战争中,鲜血的气息直冲上天空,‘孙悟空’这三个字总与天庭的惨败联系在一起,像一个阴影压在神将们的头上。

 

因为没人打败过他。

 

因为和他交手的人能活着回来的,只有三太子那样的寥寥天界佼佼者而已。……”

 

同《西游记》一样,《悟空传》中的孙悟空也是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人物,大闹天宫成就了他的英名,阴曹地府的小鬼见了他吓得摔倒后又跳了起来,幽冥王看见他不免脸色发白,就连玉帝在他面前也“不由有些紧张”。

 

人们总是生活在某种既定的社会价值规范中[14],人都是要承认并遵守这种规范和秩序。而对于孙悟空来说,要遵守这种秩序便意味着永远做一个上界所不耻的“妖王”,在这里孙悟空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颠覆传统秩序的特点,他要脱离“妖”的身份,成为受人景仰的“神”,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打破现有的秩序,“大闹天宫”就为他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他一心要为自己在神界找到一席之地,他不惜与花果山中那些“妖”划清界线,而蟠桃大会使他最终认识到他仍被排斥在强大的秩序之外,大闹天宫是他打破现有秩序所做的最后努力,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第一次神妖大战死了十万妖众,你成了个弼马温孙悟空。第二次神妖大战死了百万妖众,你便成了齐天大圣孙悟空。”[15]老妖的话振聋发聩。但大闹天宫的结果并没有让孙悟空如愿以偿,他被擒住并成了统治者维持既定秩序的牺牲品。

 

孙悟空渴望成神,渴望摆脱现有的地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不惜牺牲花果山众猴的宝贵生命,这与《西游记》中那个为了让猴族永远不受轮回之苦而闯地府勾销生死簿的美猴王判若两人,“一将功成万骨枯”,但万骨枯之后呢,孙悟空并没有功成,却成为“五狱山”的阶下之囚并被施以法术而忘记前世,这对于一个有血性的人来说是莫大的悲哀,孙悟空失去了“理想”,失去了自由也最终失去了自我。在《悟空传》中,孙悟空渴望自由,但他却将自由定义为神,他说:“我有一个梦,我想我飞起时,那天也让开路,我入海时,水也分成两边,众仙诸神,见我也称兄弟,无忧无虑,天下再无可拘我之物,再无可管我之人,再无我到不了之处,再无我做不成之事,再无……”[16]在他看来,成为神便拥有了无限的自由,殊不知,神也是受到诸多束缚的,比如玉帝身边的太上老君“高贵”为神,但他却也为了一己私利而向玉帝卑躬屈膝,试问:神又有何自由可言?

“大闹天宫”之所以以失败告终,原因就在于孙悟空对“神”的错误理解,他“成神”的愿望也终化为泡影,但无论是《西游记》还是《悟空传》,大闹天宫都注定成为孙悟空一生中最为辉煌,也最富有神彩的篇章。

 

(二)  西天取经——理想与幻想

 

如果说大闹天宫是孙悟空在自我追求的过程中的一个华美的篇章,那这个追求未免过于狭隘,因为它只是孙悟空对自身(包括众猴)自由的探求,这还不能成其为英雄,真正的英雄是为了世间众生而倾注自己所有的人。

但孙悟空自出生以来便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17]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所生活的环境使他对世间的一切约束都熟视无睹,在他心里只有自己(或者说是猴类),他闯龙宫,闹地府,打上天庭,目的只是为自己(猴类)争得一个平等、自由的空间,正因为他这种追求上的狭隘,使这时的孙悟空还不能称其为英雄,而他后来之所以达成了自己的理想,成长为英雄也是经历了一段挫折与磨炼的。

 

当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而被技高一筹的如来用五指化为“金、木、水、火、土”[18]的五座联山并贴上由“唵、嘛、呢、叭、咪、吽”六个字组成的帖子时,他便为了他那狭隘的理想而付出了五百年的代价,自认为有着腾云驾雾之功,七十二般变化和如意金箍棒护体的大圣就像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此时,他身上的一切本领似乎都在霎那间消失殆尽,在“饥餐铁丸,渴饮铜汁”之余,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反思与等待,正如今何在所说的:“每个人出生时都以为这天地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了。”在经历了五百年的反思与等待之后,孙悟空终于悟出了自己的狂妄与叛逆只会为天下苍生带来磨难

,而自己也不会从中得到半点好处,于是他虔诚地向观音菩萨请求“指条门路,情愿修行”。虽然这五百年是孤独与痛苦并存的五百年,这经历磨炼了孙悟空的心性,却并没有消磨掉他乐观积极的精神以及追求理想的愿望,他在从山下出来后仅十四年便成为了斗战胜佛,这与其在五行山下的锻造不无关系。

 

《西游记》的第十四回到第九十九回是整部小说的主体部分,它写了孙悟空等四人(包括白龙马)保唐僧西天取经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在这一过程中,孙悟空由狂放转入了虔诚,虽然在取经过程中他遇到过误解,有愤怒,有委屈,他也曾经为此动摇过,但最终他还是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坚持了下来,取得真经并实现了自我。

 

孙悟空经过了“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仙石的孕育,又有着花果山中青山秀水的滋养,可以说他先天就是一个“英才”,但“英才”与“英雄”的区别就在于,英雄是在英才的基础之上,利用过人的胆识,以其勇气排除种种困难,与英才之聪明相辅相成才能成就的。因此,要成为英雄的孙悟空必须排除重重艰难险阻,才会获得最终的成功,孙悟空也是在经历了这些磨难之后才逐步成长起来。

 

整个西游的过程是孙悟空抛弃小我,实现大我的过程,也是他为了实现佛家教义“普渡众生”所付出努力的过程。西行的路上时时有妖,处处是魔,妖怪的变化多端又岂是唐僧这个肉眼凡胎之人所能觉察得到的,就连猪八戒、沙僧等也经常被妖怪所蒙蔽,只有经过太上老君八卦炉中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才能时时处处对妖魔有个清晰的辨别,但最初的孙悟空做事只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行动,丝毫不顾他人是否接受,也使自己吃了不少苦头。如第二十七回白骨精三次变化成人形试图接近唐僧,只有孙悟空知道这三个人都是妖精变的,但他不顾唐僧等人的反对又没有作过多的解释便将他们一一打死,不明真相的唐僧在两次念紧箍咒警告无效后将其逐回花果山。而到了第三十三回平顶山之难、第四十回红孩儿之难和第八十回无底洞之难时,孙悟空虽已清楚知道妖精变化成人形却并不急于下手,而是伺机而动,既铲除了妖怪,又不使自己遭受冤枉,可见这时的孙悟空已经将他的智慧与胆力做到了有机的结合。

 

《西游记》是一部宣扬佛家教义的小说,佛教在传入我国之后便有着“小乘”和“大乘”之分,“小乘”只追求个人自我的解脱,而“大乘”则宣扬“大慈大悲”,以“普渡众生”为宗旨。闯龙宫,搅地府,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追求的是“小乘”,而把西行取经当作事业的孙悟空的理想是“大乘”,但无论是唐僧还是孙悟空要想取得真经实现理想首先就是要有一颗仁善之心,这一点对于自幼在寺院长大的唐僧自然不是什么问题,但孙悟空曾经是天界众仙眼中的妖魔,连他自己也这样介绍他过去辉煌的历史:“老孙在水帘洞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23]试想,这样一个出身的“妖”要使他具有一颗仁善之心是何其难也。在被压五行山下之前,孙悟空从来没想过杀生的危害,从出世到大闹天宫,他不知杀死了多少生灵,就在成为唐僧的徒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也仍然改不了这样一种习惯,在第十四回六个强盗在抢劫无望准备逃跑时被孙悟空打死,而孙悟空却因无法忍受由此引来的唐僧的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解而一走了之;第二十八回孙悟空因白骨精一事被唐僧逐回花果山后,又施弄法术杀死了猎户千余人马而丝毫不在乎。也许是唐僧整天的“绪绪叨叨”,也许是孙悟空天生就有一种佛性在心,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了儒释文化的影响。在第三十一回里,孙悟空指责嫁给黄袍怪的宝相国公主为“不孝之人”,说“孝者,百行之原,万善之本”,一副儒家的口吻;在第四十七回他告诫车迟国国王,“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到第九十三回,就连唐僧也承认,“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孙悟空最终成为了斗战胜佛,位列诸佛中第四十八位,排在观音菩萨之前,而拥有一颗仁善之心,修炼其善性是他成佛的关键所在。

 

《西游记》属古典小说,虽然它的情节是虚幻的,但却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后期,这一时期在思想界主要表现为对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孙悟空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他的语言和行为无不表现此一特点。但从出世到大闹天宫,孙悟空只是为了追求自身的自由而进行反抗斗争,他的愿望和目的是比较狭窄的,这种自由也是较低级的自由;西游取经,降妖伏魔,安国利民,普渡众生,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他个人的理想也得以实现,这种自由是较高级的自由,而他的英雄性格也由此得到展现和完善。

 

读过《悟空传》的人都有这样的一个感觉,就是感到孙悟空的可悲、可叹,他虽有着大闹天宫的“辉煌”历史,自己却对此一无所知,在他的记忆里没有花果山里的自由自在,没有天庭上的刀光剑影,也没有五行山下孤独的五百年,在他心里自己不是齐天大圣,不是美猴王,他只是一个得罪了玉帝而被关在五狱山下五百年的“妖猴”,他保唐僧西行取经的唯一目的就是改变他“妖”的身份,而成为光明正大的“神”。小说刚开始,作者在孙悟空与双儿见面时写道:

 

“你还不记得我是谁?你……你难道已忘了从前的一切?”

 

“老太太,别提你那些从前了,你认错人了。俺老孙五年前刚从五狱山地牢被放出来,一心想多杀几个妖怪,积点儿功德值好让上天给我把前罪销了,没准还封个土地山神什么的,谁见过你呀。”

 

“你在说什么?五狱山?是五行山才对呀?销前罪?你也记得你做的事,又怎是杀几个妖天庭就会放过你的?!”“你在说什么?我本是花果山一妖猴,因不敬天帝而被天帝罚入五狱,关了五百年,后来蒙玉帝开恩,说只要我能完成三件事,就赎了我的前罪,以前的事我记得清清楚楚,哪来的你……见鬼,我怎么会和你唠这些事。”

 

那女子现出了惊疑的神色,问:“怎么会……难道说……他们要你做三件事,是哪三件?”

 

“你还真烦哩,好吧,就让你死个明白:第一件,要我保刚才那个秃头上西天。第二件,要我杀了四个魔王……”

 

“四魔王?!”

 

“没错,就是西贺牛洲平天大圣牛魔王,北俱芦洲混天大圣鹏魔王,南瞻部洲通天大圣猕猴王,还有一个,东胜神洲齐天大圣美猴王!”

 

“哈……美……美猴王?!”

 

“怎么,你认识他?第三件事,待这两事做完,上天才会告诉我。”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不惧神佛,为了理想而勇于斗争的英雄,对每一个伴随着“西游”故事长大的孩子来说,“孙悟空”三个字是他们心目中英雄情结的化身,但在《悟空传》中,今何在一开始便给了读者当头一棒,英雄孙悟空竟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他竟然将自己过去的英雄业绩忘得一干二净,而更加令读者感到悲痛万分的是此时的孙悟空因为不甘受命运的摆布,不愿成为世人眼中的“妖”而不得不踏上保唐僧西天取经并消灭四大魔王这条不归路。

 

孙悟空是天界的噩梦,“这个名字常出现在那些血腥的故事里,”“孙悟空这三个字总与天庭的惨败联系在一起,象一个阴影压在神将们的头上。”“因为没人打败过他。”“因为和他交手的人能活着回来的,只有三太子那样的廖廖天界佼佼者而已。”“传说他每天都吃一万人。”“传说他有一座山那样高大。”“传说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东西能活下来。”而就是这样一个《西游记》中所塑造的那个豪气冲天的孙悟空为了自由,为了能得到一个“神”的名号竟然听凭玉帝和太上老君等人的摆布,在失去记忆后,他听到别人叫他“齐天大圣”时脱口而出的 “我不是倚天,我是孙悟空”[29]便彻底否定了那个充满着“斗、战、胜”的英雄形象。在他与紫霞的一番对话中我们看到:

 

“神仙……妖,区别在何处呢?”

 

“……神仙是没有妖那么多恶心贪欲的。”

 

“真的么?神不贪,为何容不得一点对其不敬?神不恶,为何要将地上千万生灵命运,握于手中?” “……”

 

“我为什么要做神仙?因为我想,那样至少自己的命运,不用握在他人之手。”

 

在孙悟空看来,神与妖的根本区别在于神是高高在上,没有正常人的自然欲望的,而妖则是欲望的产物。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特色便是将人神化,而我们所熟悉的古希腊神话却恰恰相反,它的特点是将神人化,使神具有人的七情六欲,如希腊神话中的最高统治者宙斯,他是众神的首领,威震四方,但他却有着反抗精神、追求自由、脾气暴躁、好色等人的思想和性格。在《悟空传》中,孙悟空这种具有欲望的“妖”是更贴近于人的情感需求的,但孙悟空眼中的“妖”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要想不再受到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须摆脱“妖”的身份而成为“神”,于是他与花果山,与“妖界”划清界线,他忘掉前世,接受紧箍的约束,试图通过保护唐僧,杀妖魔,积功德来实现其成为“神”的愿望,但小说最后紫霞的那句“我要你记住你是一只猴子,因为你根本不用去学做神仙,本性比所有的神明都高贵”。道出了全书的真谛,孙悟空最终没有成为神,他一开始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根本就不是理想而是仅仅是个“幻想”,本性始然,孙悟空永远也成不了神。

 

再来看一下松鼠和猴子那次富有哲理的对话吧:

 

“我也想成仙成佛啊,要怎样才会有功德分呢?”

 

“这个多了,放生有分,杀妖精也有分……”

 

“妖精不是生么?”

 

“……可妖精不是由神造的,他们是自然化生的。”

 

“那神又是由谁造的呢?”

 

“神?也许有天地就有他们了吧。”

 

“那天地又是谁造的呢?”

 

“你很烦耶!天地是盘古开的……那盘古又是谁造的呢?盘古是一个蛋里蹦出来的,那那个蛋又是谁下的呢……你问我我问谁去!当初俺老孙从石头里蹦出来,俺又怎么知道那石头是该死的谁放的!”

 

“那,我不问那个蛋是谁的了,我想问,盘古不是神造的,那他是妖精?原来神都是妖精造的吗?” “啊?这……哈哈哈哈哈……神是妖精造的……俺怎么没想到?哈哈哈哈!”

 

既然神是妖精造的,那么神凭什么拥有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又凭什么掌控妖的命运,而孙悟空反抗和斗争的目的只是改变他作为“妖”的地位,但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成神是不可能的,现实世界跟本就没有神。《悟空传》中所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之一便是解构,在这里,时空关系、师徒关系、生死关系都被解构了,同时作品也解构了神的神话,从《西游记》到《悟空传》,孙悟空走过了一条从理想到幻想的悲剧之路。

 

(三)  最终结局——西天成佛与灰飞烟灭

 

西天取经途中,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与其说这八十一难是佛祖对唐僧等人虔诚之心的考验,倒不如说是孙悟空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诸多磨炼。不可否认的是,在西游途中,孙悟空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小说多次表明离开了孙悟空,唐僧等人寸步难行,每次遇到妖魔,猪八戒和沙僧的任务主要是保护唐僧和行李,斩妖除魔的重任全部落在孙悟空一人身上,这样的劳苦功高,有时还不免受到唐僧的误解,使他遭受

到肉体(紧箍咒)和心灵上的双重折磨,但孙悟空用他意志将这一切都化解了,最终取经事业获得了成功,他本人也由于这些努力而被封为“斗战胜佛”。吴承恩借用这一人物旨在说明一个道理:只要肯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这也正符合中国古典小说大团圆结局的这一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少悲剧,多团圆,这种文化的弊端是作品给人心灵的震撼少之又少,比如《窦娥冤》在写窦娥受刑,三桩誓言应验之时,剧本已经起到了净化观众心灵的作用,而第四折鬼魂告状得以平冤昭雪就显得多余了。

 

《西游记》也是一样,孙悟空这个来自花果的妖仙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成就了自我,这就使读者陷入了一个既定的模式,那就是只要付出了,奋斗了,就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付出与收获有时是不成正比甚至在经过一番拼搏之后换来的却是失望与痛苦。《悟空传》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其中的孙悟空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为了理想而不断地奋斗、拼搏,但到头来等待他的只是一场骗局,最终他的理想成为了泡影,失去了生命,他只是一个令人悲悯的失败了的英雄。但至少我们可以说孙悟空的生命意识是清醒的,这就是现代人的生命意识,即使他们看到了生命的底色是灰暗的,却仍然要抗争。就像我们所看到的西绪福斯,他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绷紧全身,竭力将一块巨石推向山顶,经过漫长的努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然而他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巨石在须臾间滚下山底,他必须重新把它推上去,于是,他又向山下走去……西绪福斯明知自己的努力断无希望,仍尽全力而为之。假如每一步都有成功的可能支撑着他,那将不是一出悲剧而是喜剧。西绪福斯以不屈的精神力量战胜了死的必然,他高于命运,他比巨石更强大。生命的意义其实就在于坚持、在坚持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价值。人生本来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人们自己建构出来的。

 

永不停息的战斗,宁可牺牲也决不向宿命低头,孙悟空在一场激烈的斗争结束时发现一切都是一场骗局,孙悟空只有一个,当他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毁灭了他自己,这就是震撼人心的悲剧。

 

二、  从无爱到有爱,无情到有情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英雄都是不近女色的,“英雄难过美人关”就是一个严厉的告诫,美人是一个“关”,在美人面前屈服比在敌人面前屈服还可耻,这样的人是不配当“英雄”的,所以“武圣”关羽必须终身不娶。孙悟空也是一样,他是神,是英雄,所以他注定与感情这东西无缘,整日想着娶媳妇的只能是猪八戒,他的生命必须在斗、战、胜中度过,而今何在却给了英雄一个动情的机会……

 

爱情在作品中的大放异彩是《悟空传》区别于《西游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后现代主义作品区别于传统古典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特征。《西游记》写孙悟空是从石头开始的:“盖自开辟以来,(石)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有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33]在中国的古典文化里,石头是最具特色的意象之一,因为“它离灵魂和爱最远”[34],《红楼梦》里,贾宝玉这块顽石经过少女的眼泪的浸泡才转化为美玉,这是曹雪芹的成功之处;而在《西游记》里,孙悟空自始至终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石猴”,他不具有任何“人”所具有的感情,在他的生命意识里,唯有“斗、战、胜”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而这一点却被今何在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所打破,当孙悟空不理解天蓬与阿月之间那份刻骨铭心的爱时,阿月说,“听说你是石中所生,想必你心中少一样东西”,这就是爱,它是冷冰冰的石头永远也无法体会到的,只有当他的“灵魂在另一个人身上的时候”他才会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让人矢志不渝的情感。作者正是将爱情这一在任何时代都散发着异彩的元素植入孙悟空的生命里,让紫霞引领孙悟空走进爱情也走入他自己的灵魂深处。

 

把孙悟空当作是人而不是神应该是《悟空传》最大的成功,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人们通常认为爱情与孙悟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孙悟空是神而不是人,而神是高高在上,没有七情六欲的,但进入后现代主义的我们需要的不再是用来麻痹、控制人的神灵,我们要的是能使我们感动,并触动我们心灵深处那尘封已久的弦,《悟空传》就是这样把爱情引入到作品中的。

 

当紫霞在蟠桃园第一次见到孙悟空时,她并没有像阿瑶一样被齐天大圣威名所吓到而是轻而易举地就说出了孙悟空的师学渊源,这看似闲来之笔,却为后来二人的相爱做了极好的铺垫。何人敢爱上孙悟空,目空一切的孙悟空又会爱上什么人,下面的一段对话可以揭晓答案:

 

孙悟空:“俺只知道这天上有灵气的东西不多,一是蟠桃园里的树,一是御马监的马,须当做朋友们看待。”

 

紫霞:“树和马是你朋友,满天神佛,却都没个灵性?”

 

孙悟空:“哈!若是有得灵性,也悟不得这个道,成不得这个仙。”

 

紫霞:“你知道吗,这天空就是一片荒漠。”“它用精美的东西镶砌,但它们在成为天宫的一部分时,就已被剥夺了灵魂。你知道吗?”

 

看到这里我们明白了二人相爱的原因,那就是他们身上都具有“神”所无法拥有的东西——灵魂。

 

但当紫霞去花果山走了一遭后,她却表现出了失望:“现在你和他们没什么不同了,你们会在云雾里面无表情,毫无目的地飘来飘去,我曾羡慕你有灵魂,可现在,你却为了当神仙,把它丢了。”当失去记忆的孙悟空为了袪除妖名而做出无谓的努力时,只有紫霞一直在告诫他只是一只猴子这一残酷的事实,“你是一个妖精!你不是神仙,不是!”“你永远不要想和我在一起,因为孙悟空是不能成正果的!” “哀莫大于心死”,当孙悟空紧握着紫纱,终于心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西游记》未曾触及到的孙悟空的内心世界。

 

最后,当孙悟空终于“战胜”了所谓的“妖猴”时,还是紫霞告诉他:“我要你记住你是一只猴子,因为你根本不用去学做神仙,本性比所有的神明都高贵。”伴着紫霞珍珠般的泪水,孙悟空闭上了双眼。

 

如果说是如来利用了孙悟空心里最后一点爱着的东西而取得胜利的话,那么孙悟空这个失败者却更多地得到了读者的尊重和爱。“无情未必真豪杰”,因为有爱,孙悟空不再孤单;因为有爱,孙悟空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也因为有爱,孙悟空不仅是一个从石头里蹦出的猴子,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三、  从神话英雄到悲剧英雄

 

如果说整部《西游记》就是孙悟空的成长史,它见证了孙悟空从一个懵懂无知的顽童成长为英雄的全过程;那么《悟空传》就是孙悟空的心灵史,它使我们看到了孙悟空的内心世界和他那永远战斗,绝不放弃的精神。从《西游记》到《悟空传》,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孙悟空从神话的英雄走到悲剧英雄的艰辛之路,也是古典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区别之所在。

 

众所周知,小说的源头是神话,我在前面也提到过,中国古典神话的一大特色便是将人神化,重视神的力量,这一特色也直接影响到后来小说的创作之中。如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就赋予了诸葛亮和关羽这两个人物诸多的神话色彩,千百年来,诸葛亮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而罗贯中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显然也是费尽了一番苦心,从锦囊计到空城计,从借东风到草船借箭,从八阵图到木牛流马,甚至死后他还要“能走生仲达”(吓退活司马),这些行为俨然不是一个有着血肉之躯的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小说中诸葛亮的神性要大于他的人性,难怪连鲁迅先生都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里的“妖”即指他身上所具有的神性要素。关羽也是毛宗岗笔下的“三绝”人物之一,小说中对“保皇嫂”“过五关斩六将”“单刀会”“刮骨疗毒”甚至“走麦城”等情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身上的神性,使他百姓尊他为“关圣帝君”。人物神性大于人性的方面,而在随后产生的《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上,虽然“与《三国》中的帝王将相一样,尚不脱‘超人’的气息。”但小说中人物的人性却大于了神性而居主导地位。如武松在景阳岗徒手打虎一段,虽然带有些传奇的色彩,但却更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人。《西游记》属神魔小说,孙悟空等人本来就是以“超人”的形象出现的,因此他身上具有更多的神话色彩。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塑造的最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将动物的形象和人的特点以及神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人和神都被看做(原文是这个做)是有灵性的自然的一部分,人、物、神相互交混,相互替代。”人物神三位一体的结构展现了一个英雄式的孙悟空,聪明机警是他人的特点,外貌丑陋、动作滑稽是他物的形象,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七十二般变化又是他神的力量。在孙悟空身上,人性、物性、神性相得益彰,熠熠生辉。这便是古典主义带给我们的孙悟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文学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人的价值便得到充分地展现,“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人性的复归,重新肯定对人世间的爱情、幸福等的追求,重新肯定世俗的生活。”而尼采的一句“上帝死了”更是开创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上帝死了,人便诞生,成了宇宙的主体。”近年来,这种对人性的关注也更多地体现在文学作品当中,就像是《悟空传》中对孙悟空身上那种人性的描写,让我们感到他不再是那个有着非凡本领,只知道斗、战、胜的孙悟空,而是个离我们很近的、活生生的人,难怪很多年轻人在读完小说后都觉得这部书中的孙悟空才是他们心中那个孙悟空。

 

“如果说在古典现实主义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上帝在说话,在现代主义小说中是人在说话,那么在后现代主义小说里则是话在说人。”《西游记》是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但无论小说中的孙悟空具有多么高强的本领,他也只是反映封建专制的古代社会人们对于理想中的英雄的衡量尺度和追求,他与现代社会中的平凡人生是相去十万八千里的,它很难引起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英雄的共鸣。如果说现代主义文学走的是精英主义的路线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学就是“反精英”,它打破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的界线,在《悟空传》中,作者加入了大量当代人所关心的元素,诸如生命的价值、追求的困惑等,这便是对经典的超越,因为它使一切显得更加真实,更具有人情味,也更符合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里的人对于那些有血有肉的、有情爱、有智慧、有责任感、勇敢无畏的英雄的需求。虽然,孙悟空最终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但最后连如来都不得不承认“我输了”,因为孙悟空“宁愿死,也不肯输”,他真正地超越了自己,成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互文性与颠覆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大特点,后现代主义小说往往在互文经典的基础上颠覆其内容。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是互文了荷马史诗《奥德赛》,但在乔伊斯笔下,原来那个充满勇敢和智慧精神的英雄尤利西斯成了懦弱、彷徨的人。看完《悟空传》读者的感觉也是一样,“我觉得作品最能打动人心的既不是浪漫的爱情絮语,也不是‘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这样的豪情与壮举,甚至恰恰相反,而是弥漫在作品里那种浓郁的、成为英雄宿命的悲剧感。”对命运不屈的反抗,即使最终遭到毁灭也无怨无悔,孙悟空“将金箍棒直指向苍穹。”“那一刻被电光照亮的他的身姿,千万年后仍凝固在传说之中。”这便是后现代主义告诉我们的。

 

孙悟空注定是一个经典的形象,无论是《西游记》中那个不顾艰险、勇于斗争并最终成为斗战胜佛的齐天大圣,还是《悟空传》中反抗宿命、战胜自己的“妖王”,他们最终都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英雄联盟孙悟空皮肤_孙悟空——从英雄到凡人

https://m.oubohk.cn/yuwen/111546/

推荐访问: 克制孙悟空的英雄 克孙悟空的英雄

扩展阅读文章

书海拾贝热门文章

书海拾贝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返回顶部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