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深度倾听:提升语文教学品质的必然诉求

时间:2018-07-22 来源:课题研究 点击:

【深度学习】深度倾听:提升语文教学品质的必然诉求

  作者:袁爱国

  一我们的智慧哪里去了?

  目前,“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人类社会正逐渐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对话”将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作为学生,他们渠道多样,接受信息丰富,信息量很大,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且,这个时代的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自主要求,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旺盛,兴趣广泛,独立求异,注重自我评价……这些在要求语文教师要适应这种到来的形势变化的需要,要讲民主、平等,使双方无拘无束,自由坦诚地袒露襟怀。

  作为对时代精神的回应,语文对话教学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文本为平台,以互动为方式,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当对话教学逐步取代传统的“传话”教学,语文教学正孕育着全新的“对话”与“倾听”的意识,我们不仅要实践对话,而且需要学会倾听,更需要“深度倾听”。

  可喜的是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独白式”传话教学已很少存在,但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普遍呈现一较为肤浅的“对话教学”——“问答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习惯性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后,教师有时还会补充追问,在满堂问中,尽管学生有机会发言,但教师仍是权威的代言人,按照预先设定的框架,垄断了沟通,哪里谈得上倾听学生的心声,更不用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深度倾听是提升语文教学品质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师要做学生的知音,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

  英国诗人艾略特有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诗句:“在信息中,我们的知识哪里去了?在知识中,我们的智慧哪里去了?”它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在实践对话教学的同时,如何催生智慧的勃发,去探讨一下“深度倾听”的学问尤为必要。

  二关注对话情境中语文教师的“深度倾听”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倾听”一词:“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倾听(下对上),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倾听”提出了具体要求:“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让对话教学走向纵深处,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另一方面要关注对话情境中语文教师的“深度倾听”。

  毫无疑问,教师不但承担着教育的责任,而且无论专业知识还是社会阅历都在学生之上,但作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作为一个和学生同样有着求知欲的成年学习者,教师同时也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在倾听学生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见解和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或间接地作为个人独特的精神展示在教师面前,这对教师来说,同样是一份独特而宝贵的精神收获。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便创造了也分享了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生活,是他们成长的历程乃至生命的流程。所以,对“深度倾听”可作如下理解:

  深度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氛围,消解师道霸权,放飞学生心灵,走进文本深处,时时使师生交往气氛融洽、精神愉悦;

  深度倾听是一种真诚的谦虚,教师要蹲下身子,眼睛平视,敞开心扉,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姿态;

  深度倾听是一种热情的期待,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的差异,饱含期望的等待,会促成心灵的共鸣;

  深度倾听是一种欣赏和尊重,欣赏是一种风景,尊重是一份赤诚,互尊互爱的课堂如沐春风,其乐融融;

  深度倾听是一种宽容和包含,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这是一种真正的互惠,实现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亲合……

  三深度倾听的实施路径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有这样一些表现:一是“听而不闻”,对学生的发言漠然处之,生怕学生的发言影响教学进度,于是继续按教案预设的内容一讲到底;二是“表面应对”,只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是的……对对对——”,“你简直是异想天开!”;有时甚至未置可否,又转入下一个环节,对于学生发言的得失无从评价,更不用说发现其中闪光的思想和创新的火花;三是“求索谜底”,问题一提出,学生匆匆发言,教师一听与标准答案不同,“不对,下一个——”,有时连问几个没有结果,教师只好把谜底和盘托出……

  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这样说:“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能听懂我们日常听觉范围以外的深层含义,能倾听世间各物对我们说的话。无论是谁,如果想了解教师、母亲、父亲或者孩子的世界,就应该倾听他们生存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话语,懂得这个世界各种事物的含义。”[1]作为对话教学中“平等中的首席”,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含义,方能走进他们的世界。如何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呢?不妨从“五心”入手——

  1.平常心语文教师可以把自己的角色定为“导游”、“主持人”以及“导演”等等,不再是独霸讲台高高在上,而是以一颗平常心,用和善欣赏的目光,紧扣文本,尊重作者,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当师生的心扉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思想。这时双方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基于文本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的关系。

  2.细心深度倾听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教师注意力要高度地专注,还要有警觉意识,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这样才能从学生的话语中,倾听出学生独到的见解,倾听出学生丰富的情感;倾听出学生的困惑或者疑虑,倾听出深刻的或者肤浅的思想;倾听出学生的欲望需求,倾听出学生的差异区别。相反,如果似听非听,只能停留于表面,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学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

  3.耐心语文课堂教学中在进行有深度的对话时,学生常常处于疑惑或不解的状态,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有充分的耐心,要有执著的精神。课堂气氛的活跃与热闹也是有度的,有时短暂的沉默之后,时常会绽放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的光芒,对话教学中留一些思考的时间,留一些发展的空间,留一些“空白”,这样往往会出现“渐悟”和“顿悟”状态,学生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审美享受的同时进而感到他者的美好,从而深入文本的核心地带,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真正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NextPage]

  4.信心如果深度倾听建立在信任基础上,对话就可以成为水平关系,意味着彼此之间的开放与回应,否则,离开了对人的信任,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操纵的闹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充分地信任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他们看成是一个个特征鲜明的个体,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无论是对话中有失偏颇的观点,甚至是一些“异端邪说”,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切不可训斥或者嘲笑。在训斥与嘲笑声中,失去的是学生的信任,得到的是永远的缄默,从此再也无法进行平等的对话。师生在平等交换意见的过程中,教师专注的神情,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其间产生的“张力”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果实”。

  5.会心学者肖川曾描述过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状态: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与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这也是对话教学追求的最佳境界。请看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在《狼》一课中与学生(扮演蒲松龄)的对话片段:

  师: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师:你为什么要笑?

  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师补充问: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

  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

  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的状态,该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由上述案例看来,要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教师要达到倾听的最高层次,必须参与和体验,深入学生的感情天地和理智世界。“深度倾听”也需要这样一些技巧:

  1.零距离接触

  首先表现在缩小师生空间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讲台作为自己的永久根据地,始终与学生保持远距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在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在师生讨论交流的时候,应该走进学生中间,让自己多倾听。有时在小组讨论时,不妨弯下腰来,仔细倾听学生的对话。

  其次表现为师生心里的零距离。教师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的倾听、鉴赏和学习。学会微笑与赞美,学会信任与鼓励,学会宽容和尊重,这些都有助于心灵的亲近。上述案例尽管是静态的文本,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并想象一下,可以还原胡老师教学的现场情境,胡老师温和可亲的态度、机智灵活的应答、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促进了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和思想的交锋。

  2.全方位沟通

  据有关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一成透过语句来进行的,三成取决于语调和声音,其余六成靠肢体语言获得。这里不妨学习导游的沟通技巧,许多导游仅与游客相处几天,在用口语交流的同时,更多的是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甚至略带一些夸张和滑稽,就在融洽愉悦的氛围中实现了心灵的沟通。因此,学会倾听要求教师不仅耳到、眼到,更要心到。在倾听时不仅要全神贯注,同时接受积极响应,认真思考,通过点头、微笑、提问、解析、安抚、意译等方式作积极反应和意见反馈。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目光传情,让心灵贴近,使思想交融。胡老师在学生朗读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示意学生表演文本内容,学生表演惟妙惟肖,通过这种听、说、读、演的多种沟通途径,充分走进文本深处。

  3.纵深处发展

  上述片段,胡老师采用角色对话,一边倾听,一边追问,与学生、文本、作者展开多向度对话,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沟通和合作、对话和互动是建构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不是单向的构成,而是在教学情境中经由师生沟通与互动而产生意义的建构与交流。”[2]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我们在倾听的同时,当学生的对话偏离轨道的时候,当学生的发言因思维阻塞难以进行的时候,当学生的观点各执一端的时候,当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需上升到理性的时候……此时应引申话题,巧妙启发,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建构语文素养。

  四追求深度倾听,即追求深度对话

  深度倾听还应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于漪老师明确指出:“感知是进入体验的大门。阅读语文材料,通过视觉,接受文字信息,接受文字塑造的形象、场景、氛围,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心灵交往。把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想像、比较、分析,产生新的体验。这种学习由入目到入心,使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熏陶,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切实达到提高。”[3]因此,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倾听文本,提高个人阅读的质量,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才会产生思想的碰撞,妙语连珠,精彩纷呈。

  “对话”和“倾听”应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追求深度倾听,即追求深度对话,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现代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

  有位作家这样说:“有的人会走过美丽而视若无睹,有的人会走过痛苦而漠然处之。而真正的仁人、哲人、诗人,才会用自己的心灵去体察,去感受,去分辨自己所听到的声音中不同的灵魂的震颤。”我们认为要提升语文教学品质,教师必须学会“深度倾听”,不仅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更要做一个仁者,拥有宽广的胸襟,撒播爱的种子;做一个诗人,倾听花开的声音,走进学生的心田;做一个哲人,指引理性的思考,将对话引向纵深处。

【深度学习】深度倾听:提升语文教学品质的必然诉求

https://m.oubohk.cn/yuwen/218886/

推荐访问: 深度系统 深度国际 深度技术 深度学习框架 深度优先搜索 深度u盘启动盘制作工具 深度系统官网 深度学习算法 深度睡眠

扩展阅读文章

课题研究热门文章

课题研究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返回顶部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