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论文1000字
改革开放的论文1000字(合集四篇)
语言(英文:Language,法文:Langue)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改革开放的论文1000字(合集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改革开放的论文1000字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经历了探索改革、扩大改革、深化改革、改革创新、全球化时代和金融危机之后等几个阶段。无论是最初的简政放权、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汇率改革,都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当前,面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及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对外贸易制度又展开了新一轮变革。必须更加注重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有效调整对外贸易政策,鼓励海外投资,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制度演变;发展方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启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道路。从一开始,对外贸易就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中国对外开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创新、扩大、深化、探索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贸易制度都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外开放的客观需求,在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全球贸易秩序和贸易规则重构,都要求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展开新一轮变革。在此背景下,回顾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演变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探索改革阶段的对外贸易制度(1978年~1987年)
1978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元年,对外贸易作为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其肩负的重任不言而喻。概括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改革原有的对外贸易制度,同时探索新的对外贸易制度,具体做了以下工作。1.改革对外贸易管理体制。1980年改组成立海关总署和进出口商品检验局,1982年整合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投资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对外经济贸易部。同年,为配合外贸公司“走出去”,开始在美国等主要国家成立贸易机构。2.简政放权。1980年年初起,开始放松对外贸的管制。1984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各省可以按比例留存外汇,企业最多可留存50%;除了列入禁止进口的商品,获得授权的机构可以自由进口非禁止商品;扩大广东省对外贸易经营权,省一级外贸公司可以负责自营产品出口业务。在此之后,中央部委成立了19个工贸公司和进出口公司,推行技贸、工贸结合,进一步推动中国产品与世界接轨竞争。3.推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1987年外贸专业总公司围绕出口总额、盈亏总额以及出口商品换汇成本三项指标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调整对外贸易财务制度,将外贸企业财务与主管部门脱钩;改变原来的征税办法,全面调整进出口商品的征税和退税政策。4.实行国家控制下的开放保护贸易政策。明确向“关贸总协定”(1996年后正式更名为“世贸组织”)提出了进口商品结构只能是有助于提高出口能力、促进技术进步以及节约使用外汇的基本原则。总的来看,该阶段可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步阶段,基本确立了出口导向战略,对进口采取了相应的限制政策。在此之前,中国对外贸易无论是贸易产品种类还是贸易规模都是极度萎缩的。如对外贸易产品种类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资源产品以及工业初级产品上,基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和价值含量,贸易规模不到300亿美元。当然,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1979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只有293.3亿美元,1987年已增至826.5亿美元,年均增长13.83%,且同期的进口年均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
二、扩大改革阶段的对外贸易制度(1988年~1990年)
总结前一阶段对外贸易改革,一些关键性的制度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1988年2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决定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加速对外贸易企业向“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制”转型的步伐。1.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只需在承包指标内按一定比例向国家上缴承包额即可,其余留给地方和企业;同时规定,不同行业、产品、地区的留成比例可以不同,如机电出口产品的外汇收入可以全额留成等。2.二是开展自负盈亏改革试点。在服装、工艺品和轻工业三个行业开展自负盈亏改革试点,明确规定这三个行业的出口收入可以按比例提取自用;1988年,进一步修改了利润留成办法。3.深化外贸计划体制改革。进一步缩小进出口商品指令性计划范围,其中进口指令性计划商品占比20%,出口指令性计划商品占比30%。截至1988年,地方部门自有外汇进口占比已经超过中央外汇进口占比。4.转变外贸管理机制。由各地经贸厅进行管理,对外贸易部的管理也从以前的直接控制转为间接控制,行政管理部门和外贸企业从一体管理转而实行政企分开,并下放对外贸公司审批权,各地外贸公司大量出现。截至1988年7月,全国批准成立的外贸企业超过2000家。回顾这一时期的外贸管理体制变革,总体上继续贯彻了由紧到松的政策意图,管理方式由中央管理向地方授权管理转变,进口与出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松绑。向下放权成为这一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变革的主基调,以往完全由中央严控严管的做法逐步发生改变。各省份尤其是广东、江苏等东南沿海省份,借助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优势,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8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027.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475.2亿美元,进口额为522.7亿美元;至199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154.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620.9亿美元,进口额为533.5亿美元。3年间对外贸易增长有限,主要原因是受西方国家制裁影响。
三、深化改革阶段的对外贸易制度(1991年~1993年)
为尽快改变前一阶段中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困境,1991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提速改革开放步伐。1.在调整汇率的基础上,增加外贸企业外汇留成比例,同时取消其出口财政补贴。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特征更加明显,进一步加速了外贸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使企业经营体制更加完善。2.进一步下放外贸管理权。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多管理权,外贸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进一步释放。3.再次改革外贸部门体制。1993年对外经贸部改组为对外经济合作部,同时撤销进出口司等微观管理部门。4.改革进出口管理制度。取消出口商品分类经营规定,规定除少数需要进行出口管制的产品,其它由外贸企业自行负责,自负盈亏。调整中国进口商品征税,简化进口手续,为外国商品进口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这一时期的政策更加倾向于向市场化转变,即政府从微观领域管理中抽身出来,只进行宏观管理,目的是进一步促进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缓解西方国家制裁造成的困境。1991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35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719.1亿美元,进口额为637.9亿美元;1993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增至195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917.4亿美元,进口额为1039.6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提高,应对西方国家制裁初见成效。
四、改革创新阶段的对外贸易制度(1994年~2001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理论框架,使中国真正摆脱了姓社姓资的意识形态束缚。与此相适应的是,对外贸制度进行了新一轮改革创新。1.深化外贸管理制度改革。重点是1994年开始推进的外汇制度改革,从以前严格管制的汇率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实行了14年之久的外汇留成制度被取消,逐步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人民币可兑换得以实现。2.加快对外贸易立法进程。1994年5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并于当年7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走上了法制化轨道。1997年3月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中国对外贸易开始在法制环境中运行。中国加入WTO之前,全国人大、国务院以及国家各部委又围绕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国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了大范围修订及规范,以实现与世贸组织规则的对接。3.改革外贸行政管理制度。重点是放宽对外贸生产经营企业的审批,外贸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逐步放开商品经营范围,越来越多的产品加入到了出口贸易行列中,但同时加强了对一些大宗商品和重要敏感商品的出口管理。如1994年逐渐减少中国原油出口,改为纯进口。引入国际通用做法,试行配额制及许可证法,通过招标和拍卖等方法,实现对不同商品的出口管理。该阶段,中国对外贸易表现出了显著的贸易主体多元化、贸易活动增加、贸易市场规模扩大、贸易活力增强等特点。可以认为,该时期的中国对外贸易变革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更深入、更广泛,这为中国加入WTO后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夯实了基础。199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2366.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210.1亿美元,进口额为1156.1亿美元;2001年,对外贸易总额为509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661亿美元,进口额为2435.5亿美元。期间受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增速有所下降。
五、全球化贸易阶段的对外贸易制度(2002年~2008年)
2001年年底,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WTO)第143个成员国,至此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的时代。与此同时,自20世纪八九十年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也使中国对外贸易体制与国际贸易规则更加紧密地衔接起来,各项贸易制度随着中国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而出现了较大改变。1.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2003年3月,为更好应对国际竞争,健全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中国在融合原外经贸部和原国家经贸委职能的基础上组建了商务部,总体负责对外贸易法律法规拟定及外贸活动的控制与管理。2.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制度的修订完善。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在对国内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多项配套规章制度,目的是让中国对外贸易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有助于国内经济发展。3.推进货物进出口管理的规范化。在降低关税方面,自2002年起中国逐步降低关税,同时大幅削减非关税措施,取消农产品进口绝对配额,以关税配额替代。在货物进出口管理方面,推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等制度,自2004年起先后9次调整出口退税税率。在运用多边贸易规则方面,积极履行世贸组织成员国职责,参与到多哈回合谈判中去,并开始积极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4.实行更加兼顾市场公平、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对外贸易政策。在保护国内幼稚产业发展方面,主要注重提升企业竞争力;在保护产业发展方面,主要注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总体来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项贸易政策制度是比较稳健的,对外贸易迎来了黄金期。2003年、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分别增长37.1%和35.7%。该阶段,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6207.7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21765.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从3256亿美元增至12204.6亿美元,进口额从2951.7亿美元增至9561.2亿美元。不难发现,加入WTO以后中国获得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攀升到全球第三,成为了世界贸易大国。
六、金融危机后阶段的对外贸易制度(2008年至今)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较大冲击,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对外贸易均受到不同程度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新时代要求,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推进对外贸易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了当前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体系。1.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对实行了30多年的对外出口依赖理念进行反思,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确立了增加居民收入、建立拉动内需机制以及完善社会保障等制度。在稳定外需方面,确定了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减轻对外出口企业负担等思路,不断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出口税收制度、融资制度等,鼓励有实力的外贸企业继续扩大出口。2.调整对外贸易政策。从以前的一味奖励出口政策转而实施保障出口、扩大进口政策。重点是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给予更大退税率,对加工贸易企业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并针对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口产品面临的更为严峻的贸易摩擦事实,进一步完善应对机制,从预警到法律帮助,更加有力地保护出口企业利益。3.鼓励海外投资。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大海外投资力度,推进中国剩余产能向外转移,继续提高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科学应对贸易摩擦。总的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进口需求减少是不争的事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展现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开放的决心,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不仅是长远性的,更是根本性的,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全新时代。201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4.03万亿美元,与2008年(2.56万亿美元)相比增长了57%。这一增速并不显著,但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在进入新时期后,对外贸易不再追求规模和数量,转而追求质量和效益。在此理念指引下,相信中国对外贸易一定会迈进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郝璐,年志远.比较优势、交易成本与对外贸易制度创新———兼论我国对外贸易制度改革[J].云南社会科学,2015(6):66-70.
[2]汤雪静.激励相容自由贸易制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分析[J].商业时代,2014(22):119-120.
[3]米冰.制度差异与我国对外贸易流量关系分析[J].商业时代,2014(19):25-26.
[4]李苏桓,杨凌.对外贸易视角下我国税收制度国际竞争力的提升[J].中国商贸,2013(9):133-134.
[5]舒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化[J].中外企业家,2012(21):161-165.
[6]任东方.我国对外贸易中出口信用保险法律制度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2(5):222-223.
[7]吴敏.美国对外贸易区的贸易便利化制度及对我国保税港区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0(8):38-39.
[8]阮卫华.入世过渡期后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方向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9(1):81-83.
【篇二】改革开放的论文1000字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本文试图从这一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对其进行解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上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地位,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建国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通过拨乱反正凝聚了民心,这一切都为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如何更好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要求和做法。
关键词:改革开放决策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道是“饮水思源”,我们必须要铭记有功于这一决策的伟人,也需要回到三十多年前的中国,去深入地了解这一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继续贯彻这一英明决策。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上确立了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为改革开放的提出和顺利推进奠定了组织基础
邓小平同志一生中经历“三起三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政坛的传奇人物。他有丰富的革命经验、卓越的治国才能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对中国的国情有清醒的认识,对我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和总结,真正承担得起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角色。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既是这一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指导了这一伟大的实践。
第二,建国三十余年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探索的实践及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实践条件和理论基础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八大以来对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的探索,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如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前后一年多的探索、1959年庐山会议以前八九个月的探索和1960年冬天以后五年调整的探索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为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错误的趋向――主要是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的“左”倾错误及其实践,也为党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开类似错误提供了难得的教训。实际上,改革开放的许多理论、观点、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在总结以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甚至是直接发展而来的。
第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所引发的大讨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导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是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而要想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成就,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选择适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真正的发展。
第四,大规模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以彻底纠正建国以来尤其是十年“”中所形成的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和冤假错案,做到有错必纠、彻底平反使大批在历次运动中被错整的人得以平反昭雪,表明共产党有错必纠、实事求是的决心和态度,缓和了国内社会矛盾,赢得了民心,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心全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
“左”倾错误为了确保自己能大行其道,对反对抵制甚至是不合作的人都要打击,粗暴压制,这极大地损害了党群关系、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民心不稳、社会无序、政局混乱,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国内环境不稳,使得全国人民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国家建设。而通过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恢复正常国内秩序,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和平安宁的国内环境,为改革开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总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既是当时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和今后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从改革开放的国内背景可知,这一伟大决策的来之不易。在当前改革开放进入到关键时期的重要时刻,我们更需要时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一切从国情出发,紧扣时代脉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的事业不断前进,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并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地形式向人民群众宣讲,把群众发动起来,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地理解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任汝芬教授考研政治2008年序列之一要点精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篇三】改革开放的论文1000字
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5年来,在改革开放引领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触及到多方面的既得利益,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开放。
关键词:改革开放;考验;决心
改革开放考验是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引导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与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截止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改革开放带来的现实考验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也给党的建设带来巨大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未曾遇到的新情况,党员队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冲击着党的执政基础;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选择多样;就业方式多样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促进人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导致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增强;物质利益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得群众自主性增强,对党依赖减弱。具体言之,
(1)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已由过去的比较单一向多元复杂转变。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成为社会问题的焦点,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地方社会治安不容乐观,中等收入陷阱亟待规避,社会不良心理和倾向令人担忧……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
(2)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益格局出现了深刻的调整。人们的社会心理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预期较低向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转变,就业、教育等问题成为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关注的焦点,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如何在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中,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而且直接关系到党执政基础的稳固。
(3)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随着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日趋增强。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同时,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改革开放的新观念、新思想和与此不相适应的各种思想观念并存;一些“非主流”的思想意识阻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前进的步伐;西方国家鼓吹的“民主化”、“自由化”仍有市场。因此,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成为解决问题的难点和焦点。
三、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触及到多方面的既得利益,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开放。党的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党的结束不久,就来到广东,接连视察了深圳、珠海、广州等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重温改革开放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宣示了我们党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报告文件起草组:《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
[2]顾亚奇:《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信出版社,2008.
【篇四】改革开放的论文1000字
【摘要】当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不断变化,并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变化轨迹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有力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阶段特征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让青年大学生明晓什么是价值、如何进行价值判断、怎样创造价值从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始终是整个社会的殷殷期盼。改革开放前我国刚刚经历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恢复建设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相对是比较积极的、单一的,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内国外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几个比较有特点的变化阶段主要包括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中外价值观的碰撞、价值观重建以及自我价值观的觉醒四个阶段。
1.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充满着机遇同时也富有挑战,而价值观就是受到的巨大挑战之一。中国的大门打开之后,国外的价值观像洪水一样涌入,冲击着各个方面刚刚复苏的中国。当时的中国人刚刚历经一系列的斗争,对一切事情都有着较强的革命警惕心,面对这些猛兽般的外来传入物,内心是恐惧和担忧的,加上长期以来的价值观念根深蒂固,思想上有很大的封闭性和排斥性,大多数人们对待外来价值观念是怀疑和抵触的。这种情况也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他们是充满热情和抱负的一个群体,他们急切地想在刚刚恢复的中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对于西方的和平演变戏码也有所了解,他们是决不允许任何力量来破坏自己深爱的国家的,因此大多数大学生对外来的价值观念没有好感,加之很多外来的价值观与我们传统的价值观教育相悖,导致他们对外来的价值观的态度是警惕和抵触的。但是他们又有着普通人缺乏的的对新鲜事物的较强的好奇心的特点,其中不乏一些学生因为猎奇思想而接受外来价值观念,使得他们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看法有了变化。有一小部分受外来价值观影响较深的大学生,把在现实中遇到的挫折作为怀疑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武器,他们要求建立新的价值观,其中署名为潘晓的《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文章算是这种情绪的代表,但这些人群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坚持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这个时期,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外来价值观的挑战,但还是稳居主导位置。
2.中外价值观的碰撞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它的的影响力已经触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就包括思想领域。大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息,他们被这种充满活力气息深深地吸引住,认为这一气息可以带给他们希望和动力,他们开始积极投身到改革中,思想逐渐活跃开放,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接受国外的一些价值观念并且审视中国传统价值观。他们自信改革为他们打开了可以大有作为的世界,他们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他们不再甘心在传统价值观的束缚下谋求自我的发展,他们希望给中国注入新鲜血液,用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来推动改革开放的实践,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他们很容易选择以自我价值为中心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一方面大学生不满足于淹没在社会的大浪之中,开始更加关注自身,自身的环境,自身的需求,他们追求自我的奋斗,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一种好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恰巧是处于由个人向社会迈进的特殊时期,他们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人,在这个时期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获得各种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以后个人真正进入社会做铺垫,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不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这一时期如果过分强调自我价值而忽略社会责任,就可能导致空谈理想、脱离社会甚至被人利用的结果。当时的大学生没有这样一种意识,认为以自我价值我中心,脱离社会、超越社会也可以实现个人发展,因而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与社会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和冲突甚至演化为学潮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这充分表现出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的矛盾和对立冲突。这是一个大学生突显自我价值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外来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3.价值观重建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的一系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政策不仅使中国发展发生巨大的变化还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这一系列政策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破了传统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改革渗透到了人们的行动之中。1992年到1997年间,我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正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程,追求效益是这一体制给社会带来的新目标。在这一时期,大学生也带着浓烈的学生气息走向社会,并试图融入社会,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所接受的价值观念,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重新探索和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的价值观念,自己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社会,在他们艰难地判断、选择的过程中,有的大学生能够坚持原有的价值观念,在追求效益的前提下,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注重自己社会价值的实现,有的则不知不觉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价值取向由个人的精神享受逐渐变成物质满足,最后甚至发展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这一时期,国家也开始注重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一战略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不只是为了自身,更重要的是为了祖国的发展与繁荣,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技术的时代已经到来,科学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利于纠正一些人中“读书无用论”的观念,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加上高校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了之前学校分配工作,毫无生机的学习氛围,大学毕业后也只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到工作,这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知识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激发了学习的动力和自觉性。这一时期国家的政策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处于不断的重建阶段,他们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自身需求出发,寻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他们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愿意为他人服务,但又注重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回报。
4.自我价值观的觉醒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在中国盛行。实用主义价值观一方面让大学生认识社会、认清现实,独立化,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得他们在现实中走向功利化。社会整体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不够完善,造成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的产生,使得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在面对和他人的差距时不知所措。对待不公平现象他们不再消极埋怨社会,而是开始积极从自身寻找出路,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比如一些大学生在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外积极学习社会热门专业,最大限度的完善自己,使自己在社会实践拥有更大的竞争力;有一部分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既增加了解社会的机会、锻炼能力,又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但是有一些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较深逐渐走向功利化。他们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更看重的是待遇,而不是专业对口,就业口号由原来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现在的“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甚至有些把市场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了学习、生活、交往中,他们把前途看成是有钱可图,把理想看成是有利就想,过分注重追求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甚至出现了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现象。但是这些现象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大学生还是能够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积极寻找自己的出路,同时怀着社会责任感奉献社会。因此,总的来说大学生在这个阶段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发展轨迹经历了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中外价值观的碰撞、价值观重建、自我价值观念觉醒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中间有曲折有进步,但是从总的趋势来看,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化是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石勇,刘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统计与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24-27.
[2]牛楠.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901-1937)[D].山东大学,2013.
[3]钱丹,陈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2:174-175.
[4]高清波,宋菲.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3:15-17.
https://m.oubohk.cn/yuwen/637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