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招网上查询系统_高考人数下降高招人数攀升 此消彼长说明什么

时间:2015-02-22 来源:热点关注 点击:

高考高招网上查询系统_高考人数下降高招人数攀升 此消彼长说明什么

  高考人数连续3年大幅下降,高校招生人数却不断攀升,导致高考录取率大幅增加。高考降温了?上大学容易了?还是人口减少了?人们的选择多样了?6月中旬,本报编辑部与山西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第一访谈》栏目邀请专家、新闻观察员,一起深入现象背后全方位探讨

  高考人数连续3年大幅下降,高校招生人数却不断攀升,导致高考录取率大幅增加:我省前年突破50%,去年超过60%,今年有望达到70%;全国今年平均录取率超过72%,上海高达90%以上。高考降温了?上大学容易了?还是人口减少了?人们的选择多样了?6月中旬,本报编辑部与山西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第一访谈》栏目邀请专家、新闻观察员,一起深入现象背后全方位探讨

  高中后出路宽了,高考作为“独木桥”已成历史?

  吉仙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近几年来高考人数呈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据教育部统计,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33万人,比去年减少24万人,高考考生连续3年出现大幅下降。高考生源大省河南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85.5万人,锐减近10万人,是有史以来“跳水”幅度最大的一次。江苏、江西、福建等几个高考生源大省均出现考生人数下降现象。今年我省高考人数也减少了2万多人。今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75万人,增幅为4%,高考全国平均录取率高达72.3%,有些省份录取率超过90%。

  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过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向来人满为患的高考考场里,考生数量在逐年下降,这是不是意味着高考降温了?是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吗?

  今天现场还来了一些高三毕业生,刚刚参加完高考,不知道你们看到这个数字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观察员:我身边有一些同学,他们没有参加高考,而是选择了其他途径去学习。比如有的同学就选择放弃高考,直接出国留学了。

  吉仙红:那你觉得从这些数字来看的话,是不是高考有一些降温了?

  观察员:我觉得不能这么说。因为高考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其实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数的下降对于高中生来说,应该是他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出路越来越多。

  吉仙红:无论高考是不是在慢慢降温,报考人数今年都创下了一个新低,比如说今年全国就锐减了24万人。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数字能说明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任应红:我个人认为报考人数减少有这么几方面情况。第一个就是改革开放后,考生出国留学的人多了;第二个就是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了,就业的模式和渠道多了,过去大家都要等大学、研究生毕业才就业,现在有的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后,上个高职、中专学校什么的,就就业去了。

  汪华英:我打一个比方。就像原来只有供销社供盐,那我吃盐必须去他那儿。但是现在呢,所有的超市都有盐,而且有海盐、精盐、加碘盐等各种类型,我进去后还要挑包装。现在的老百姓都见得特别多了,包括国外的也进来展示,让老百姓看看我的大学有多好,我们自己也都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我的选择就多了。经过这么一分流,高考人数的相对下降是很好的,是对我们高等教育的一个促进。

  吉仙红:其他观察员有什么意见?

  观察员:我是一个80后青年教师,2000年参加高考时,全班60个学生全部选择了参加,最后没有考上的同学,大多数还是选择了复读。

  吉仙红:当老师后你所带的毕业生,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观察员:从比例上来计算,一个班假如有60个学生的话,现在有将近10位或者20位的同学选择不参加高考,出国留学,因为现在很多学生的一种观念,就是我能找到一份工作,比去参加高考、获得一个文凭更加重要。

  吉仙红:对。其实这部分学生虽然没有参加高考,但是他选择了出国留学,大家的成才观其实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说我可以不参加高考,但是可以去上职业技术学院,同样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今天我们的现场还有一位观察员,她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年参加高考的。我想你听了大家的发言之后,一定有话说。

  观察员: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第一年的考生。当时全国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了27万人。从1966年到1977年,整整11届学生,就是说,这11年里头,中国是没有通过考场来考大学生的,所以恢复高考第一年参加高考的人真的是很多。

  吉仙红:那个时候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心理,就是觉得参加高考,自己的命运将发生改变。

  观察员:有啊,很明显,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这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而且的确是这样的,我们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而且是第一批受益者。

  吉仙红:你有没感觉到,现在的高考和你们那个时候相比较的话,真的是在慢慢地降温?

  观察员:高考制度恢复已经30多年了,改革开放也30多年了,各方面都在进步,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高等教育也是。但高考肯定还是第一位的。我举一个例子,现在有很多体育界名人,他们已经拿到世界的最高奖了,都是世界冠军,但他们还是要返回来上大学的。

  录取率提高了,但好大学、优质教育资源还是短缺

  吉仙红:高考人数的下降是否意味着高考降温呢?还有一种说法是人口减少了。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人数是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推算,适龄考生在逐年下降;同时,3年来高考报名人数在逐年下降,录取率在逐年上升(注:有图表显示)。各位嘉宾,你们看了这两张图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侯红武:我感觉它也就是两张图而已,这个不能说明什么情况,或者什么很深刻的问题。因为报名人数的变化是有很多原因的。比如说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570万考生,1978年应该是620万,相对于当时的人口来说,那是很高的。当时的录取率是4%。

  从历史上来看

  这个问题,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下降,还是由于我们高考的禁令或者限制撤销了导致的下降?比如现在80岁的人也可以参加高考。我觉得这个好像不能说明太多问题。

  刘伟波:我认为这两张图所反映的信息是丰富的。从这个图上看,招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学生上学容易多了。但必须要说清楚的是,这个招生人数包括大专、包括三本(今年叫二本C)。可能很多家长、考生所理解的大学是不包括大专、高职的,而我们这个图上反映的还是包括大专、高职的。所以总体上上大学是容易了,但上好大学的竞争依然存在。

  任应红:这两张图能反映出来,高考是相对降温了。但大家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温度还没有降下来,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缺乏的省份,大家在这方面的感觉还是很明显的。

  高考评价体系从一元到三元,会不会打开腐败的大门?

  吉仙红:今年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的第一年高考。那么,新课改是不是也是影响高考人数下降的一个主因呢?今天我们还邀请到了太原15中的校长陈卫华。请问,这个新课改从学校角度来说,重点是什么?和以往相比较的话,在考试形式、内容上都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陈卫华:今年考下来以后,我们有3点感受:从考试的难易程度上,大家感觉比较容易一些;从考试的形式上,试题更加灵活,更加新颖,更加综合;从核心上,感觉今年的高考给我们学校和老师这么一个信心,就是重视基础,重视能力。

  吉仙红:其实我们了解到,新课改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录取方式发生了变化,即从最初的一元评价体系变成了现在的三元评价体系。
[NextPage]

  陈卫华:以前高考靠成绩来录取,随着我们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怎么把素质教育体现到高考里去?这是个正在研究的课题,需要探讨。

  吉仙红:说到录取方式、录取办法,很多家长会有一些顾虑,你知道家长在顾虑什么吗?

  陈卫华:公平。

  吉仙红:对。我们接下来这个话题,来探讨它的公平问题。大家怎么看?

  侯红武:原来就看你的分数,现在要增加你的成长记录、平时成绩。那么大家都知道,对普通人来说是非常恐惧这个东西的。只要开一个腐败的缝,就会打开这一扇门。所以说,这种提供给高校供他们参考的可以人为操作的东西,是一件极其恶劣的事情,会打消别的考生和家长的信心。

  刘伟波:侯主任这个观点我坚决反对。高考制度早就需要改革了。现行的高考制度实行了30年,很多人已经发现,这个制度可能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高考除了要保证公平,还承担着为社会培养精英的重任。

  侯红武:在目前的情况下,坚决反对任何特殊形式的存在。所谓的加分和多余的考察,在山西这个环境当中,你只要开门,一定会挤进去大量的人。我不客气的说,现在都没有必要专门来培养外语人才,太原外国语学校在籍学生的1/4可以保送,现在中文系的也可以外语说得很好,有什么必要通过这种方式保送呢?我觉得 “一刀切”是保证公正最好的办法。

  刘伟波:对于公平问题,我觉得应该多层次多角度来考虑。比如说有的人天生数学好,有的人天生擅长音乐美术。如果要公平的话,那就是所有的学生,包括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咱们一起来数学、物理、化学、体育、政治统统考,这样的话中国的人才怎么会出现?不能因为公平的问题,就完全阻挡了我们这种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和方向,而且变未必就意味着不公平。

  吉仙红:还有不同意见吗?

  汪华英:刚才两位都谈了一些观点,我觉得都有点偏颇。关于高考未来走向多元的策略,我觉得这是大趋势,不是说要改或者不要改,是肯定要改。但是怎么去改?今年是第一年,是一个尝试,不要期望一迈步就能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是有代价的。

  侯红武:人类现在发展到这种程度,在山西这么一个环境,根本不需要创新和发展,只需要模仿。有很多的制度和很多的遗传成果,拿过来用就很好很好,完全用不着动脑袋去研究。如果我们做什么事都要付出代价,那我认为,谁认为做这个事要付出代价,他就可以不干,我们让那个不用付出代价的人来做。我认为13亿人中完全有这样的人,不是任何一个事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大学好上了,就业却更难了,这个学还要不要上?

  吉仙红:其实说到家长的这种担忧、顾虑,或者说到不公平的话,可能大学生还是有比较深的体会的。比如说到就业难的问题,他们就调侃说现在是一个父辈就业的时代,说只要你有一个好爸爸,大概你就会有一份好工作。那么就业难是不是也是造成人数下降的一个主因呢?

  侯红武:《南方周末》前一段做了一个稿子非常漂亮,说的是有一个读了高职的学生去富士康,另外一个学生高中毕业后进富士康,他们两人做着一样的工作,劳动强度、工作时间、收入以及对他们的技术要求都是完全一样的。他们两个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读了高职那个哥们儿多花了自己家里好几万块钱,多浪费了两年青春而已。

  吉仙红: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原因,导致很多人说我没必要上大学,上了大学就业机会也可能和高中生一样。

  刘伟波:如果是因为就业难导致大学报名人数下降,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学会追问:有关大学除了给我一张文凭以外,还能给我什么?那么今后我们的大学也会被迫开始思考:除了给学生发一张文凭以外,还可以给学生什么?

  任应红:就业难可能会促进将来高考报名的变化。我们试想一下:1977年、1978年毕业的学生,不要说本科专科了,就是中专学生都分配了。为什么?我们的企业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过去建个企业需2000人,现在可能只需要几十个人。当然,不是说大家这样说,就不去读书了,不是。社会在发展,我们不管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去读书,学文化学知识。

  汪华英:高考人数下降了,就业难了,但不是说老百姓选择的时候,就不让孩子上大学了,我觉得不是。今天的老百姓是希望孩子不管将来怎么样,都一定要上大学,这是一种趋势。老百姓如果说连这个觉悟也没有,那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一个很大的失败。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不要去挂钩。

  观察员: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就业难和高考人数下降有一定必然联系。但是必须具体到是理论型毕业生就业难,还是操作型毕业生就业难。实际上,恰恰不是有大学文凭的人在抢大专文凭或者说中专技术人才的饭碗,恰恰是低文凭的人才在抢高的理论型人才的饭碗。中国现在更多需要的是工程师而不是科学家,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背会了4年书,然后拿着一个什么证书的纯理论型人才。

  观察员:是不是就业难导致了高考报名人数的下降,我举一个咱们省里的例子。我是新闻单位的,以前省城只有山西大学才招新闻专业的学生,但这几年有好几所大学同时可以招新闻专业学生了,其中一所学校的教研室副主任去年曾说:陈老师,我们最近很忙。我问她忙什么呢,答说在忙着讨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今年招生,学生招了却没报到,以往没有这样的现象,刚开始新闻专业招生特别热。这说明市场饱和了,供求双方出现了不协调。

  供孩子上学,倾家荡产不划算,不倾家荡产怎么办?

  吉仙红:其实说到高考人数的下降,我们就注意到,近几年弃考学生中,农村学生占到了一大半。接下来我们来算一笔账,看看这个说法能不能成立。

  学生14年的求学生涯,花费了大约5万元;大学生毕业后,起薪是2000元,减掉生活费1500块,存款是500块。那么每个月存款500块,一年12个月,8年才能攒下4.8万。看来的确是投入非常大,而且回报好像非常得慢。我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

  汪华英:我跟孩子交代过一句话,我说永远不要让金钱折断你想要飞翔的翅膀,如果他需要钱,我会把房子卖掉,我可以租房住,可能很多家长和我的思想是相同的,就是说我为了培养孩子,不去计较代价。但对于农村来说,5万也是很大的一笔。在咱们晋西北的一些县里,除去少数做生意的,大多数农民家庭一年的收入也就在一万二三这个样子,至少有30%-40%的家庭需要贷款。

  任应红:这几年老百姓对待这个问题也比较冷静了,不像过去倾家荡产都要让小孩上个学,而是要计算产出。许多城市家长,只要小孩能上学去,就像汪主任说的一样,宁愿倾家荡产,也不愿折断孩子飞翔的翅膀。但在农村,父母就没有这个硬气,因为他倾家荡产也上不起。为什么我们这几年专科分也挺高,就是因为好多农村小孩达到三本也上不起,只能去上专科。还有一些就是说,上个专科见不得人、没面子,咱们干脆不要上了,你出去打工去,省下的钱娶一个媳妇就算了,这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侯红武:教育是一个社会的基础,是一个重要的平衡器。比如说在美国,你家庭收入占多少以上的,必须掏全额学费;多少到多少之间的,掏一半;多少以下就是全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衡器。

  这次改革胜算几何?学生、家长,学校、老师共同期待

  吉仙红:高考报考人数连续3年逐渐下降,是好事还是坏事?这种减少对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对于社会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侯红武:我倒不寄希望于教育改革会怎么样,因为这一代人没什么希望,你别寄希望于他能带来什么改革。我只寄希望人减少了之后,让我家孩子安安静静地过生活,过一辈子。

  汪华英:应该说,人数下降对高等教育下一步的质量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招生人数再往下走,那么有多少学生要选择我们的学校?买方市场对卖方市场的质量提升促进作用非常大。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同意侯主任刚才的观点。如果高考人数下降、招生人数再上升的话,我们的各个中小学基础教育会心平气和地去提升它的质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加班加点的去做。

  刘伟波:高考报名人数大幅下降,招生人数大幅增加,这样一种趋势是我们热切盼望的。作为一名中学老师,我也无限憧憬着这种状况对基础教育的冲击。因为作为一名老师,作为一名父亲,我非常痛心地看到,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学阶段,老师是以折磨学生为主要任务的,中国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全世界最重的。以前我们也热切地盼望着教育改革,改来改去,总感觉距离我们的理想还有比较大的距离。这次改革是市场逼迫的,是客观形势造成的,所以我们的中学生、中学老师完全有理由无限憧憬。

  任应红:我觉得对高等院校的挑战,第一个是跨越发展,特别是我们省里一些相对较好的学校,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敢于跨越发展,敢于和北大、清华比。只有发展了,才能在全国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再一个就是要转型发展,学校不能还按过去那样,以数量来养活自己了,要靠质量和特色取胜。

  陈卫华:如果是考生真正减少了,我们就有条件回归到真正的教育本质上来,中学可以进行素质教育,大学更能提高教学质量。

  吉仙红:真正能给我们的中学生减减负吗?

  陈卫华:不仅是减负,还可以解决中国教育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问题,比如课业负担重的问题、补课的问题,包括一些活动无法组织的问题。真正要考生少的话,我们是欢迎的;不只我们欢迎,真正关心中国发展的人都会高兴的。

  吉仙红:其实高考人数的下降,它一方面反映的是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它又决定着人们的未来。那么,我们今后应该树立什么样的高考观和成才观?大家有什么样的建议。

  侯红武:我写过一个文章,题目就叫《人都是玩后半生的》。高考成功,多数情况只能证明,你完成了父母的心愿,父母的理想完成了。从入大学开始,才是你自己开始玩,还不一定谁玩过谁的,所以考得不太好的考生,别着急,慢慢来。

  任应红:上大学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实事求是地上,能上高职就上高职,能上本科就上本科;上了大学要好好地学,不光要学文化知识,更要学做人做事。

  刘伟波:高考人数下降,而我国高等学校的数量和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在增加,中国的学生今后可能不再那么累了,这样的未来值得期待。

  汪华英:高考人数下降了,录取人数增加了,师生如果能够幸福、快乐、潇洒地度过高中阶段,把自己的潜力等所有的优势都展示出来,师生共同度过高考这一关,向更高质量的大学冲进。

  吉仙红:透过现象看本质。高考人数的下降,从表面上来看,可能会对某些高校造成生存危机,但从根本上来讲,会对中国教育产生一些影响,会是一个重大的变革机会。

高考高招网上查询系统_高考人数下降高招人数攀升 此消彼长说明什么

https://m.oubohk.cn/gaokao/111234/

推荐访问: 教育考试局高考高招网 福建省高考高招分数线

扩展阅读文章

热点关注热门文章

热点关注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返回顶部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