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试题及答案_高中历史试题命题常用词语浅释及应用

时间:2017-10-05 来源:学法指导 点击:

高中历史试题及答案_高中历史试题命题常用词语浅释及应用

  一、背景要素:原因、条件   [概念解释]“背景”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可见,“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有时可以通用。但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又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原因”和“条件”虽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则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客观性强些,更具体一些,有时不能算作原因。   [应用训练]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有:①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里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②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属──黄金。③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引起了商业危机。④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④   [解题思路]此题备选内容:①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②是社会根源,③是新航路开辟的又一原因,④则是客观条件,因为题干的要求是“背景”,根据原因和条件均属背景的组成部分,所以此题正确答案为A。   (一)原因类   1.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概念解释]“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它事情发生的条件,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从现象和本质分,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矛盾方面分,原因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从主客观方面分,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以下是其特定概念的必要解释。   ①根本原因   [概念解释]是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一般应从历史事件的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去分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性、内因等方面。因而提出“根本原因”的试题体现了较高层次的考查目标。   [应用训练]18世纪后期,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产品        D.清政府闭关政策   [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根本原因”,抓住根本原因必须是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来分析比较备选项,得出正确答案为B。理由是:选项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这表明当时中国仍处于男耕女织,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基本自给的状况,这就使英国工业品难在中国找到市场(即选项A);另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给性又造成闭关性,决定了清政府有政治上实行闭关政策(即选项D)。由此可见,选项A和D都是由选项B所决定的,B项是根本原因。至于选项C,则很容易判断出其错误。   [应用训练](2004年江苏)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响              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解题思路】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爆发是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当时北洋军阀处于统治地位,国内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尖锐,这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而新文化运动只是作了思想准备,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外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答案B。   ②直接原因   [概念解释]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又称为近因。“直接原因”往往是表面现象的一种。   [应用训练]1894年,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的直接原因是:   A.日军侵占中国的属国朝鲜                B.日本拒绝从朝鲜撤军   C.日本人侵占中国领土台湾                D.日本突袭中国运兵船   “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1995年上海高考试题)   A.宋教仁被刺                            B.段祺瑞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C.袁世凯称帝                            D.张勋拥戴溥仪复辟   [解题思路]答案为D 、A。“直接原因”和“导火线”的关系如何?“导火线”是指直接原因中促成事件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和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所以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少许区别。   ③主要原因   [概念解释]指在各种原因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要原因是相对于次要原因而言的。   [应用训练](2009年海南卷)表2   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高考历史试题中常见的命题用语进行了概念解释,并选取了部分选择题作为典型题例,希望能够从中得到启示,耐心揣摩、举一反三。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命题用语的解释不仅适用于选择题,对于材料解析题,问答题也同样适用。例如,问答题的题干中出现“为什么”这一疑问代词时,那就是询问原因、条件、目的等等背景要素,考生要凭借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理解、分析,针对问题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作全面的回答。
[NextPage]
  二、内部结构要素:过程、内容、表现   (一)过程   [概念解释]所谓过程,就是指经历,经过。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外,经过一般包括产生、发展、结局几部分。如抗日战争的过程就包括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   [应用训练](1997高考)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   [解题思路]本题实际考查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发展的经过。   (二)内容   [概念解释]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是事物所包容的主要要素。如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保甲法等。   [应用训练](2009年海南 29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   [解题思路]这一题就是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炼出张居正整顿吏治措施的主要要素。   [参考答案]严格考核政绩:稳定官吏队伍;任人唯贤,不看虚名;注重实效和政绩;奖惩分明。   (三)表现   [概念解释]表现是指所显露出来的情况、史实,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的要点来加以表述,一定要注意条理性。   [应用训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参考答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①1947年,杜鲁门发表咨文,提出杜鲁门主义,“冷战”全面开始。②1948年,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③1949年,美国联合加拿大、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约组织,以“遏制”苏联。   三、评价要素:结果类、性质类、意义类   高考不仅重视对历史背景要素和历史概念的内部结构要素的考查,更重视历史概念的结果要素和评价要素(即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作用、影响等)的考查,要求考生回答“如何评价”、“说明了什么”等问题,检测考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所谓“评价”,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积极与消极等等,也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等。   (一)结果类   1.结果   [概念解释]是指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应用训练]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前,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了哪些方面的努力?结果如何?说明导致上述两种结果的根本原因。(1992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   [参考答案]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复辟帝制;发动护法运动。孙中山的努力屡遭挫折,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社会主义类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些工作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基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孙中山屡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局限性,不能找到一条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制定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   2.效果   [概念解释]是指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   [应用训练](1993年全国)简要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   [参考答案]以魏源为代表的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没有产生明显的实际效果。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先进人物,企图用拜上帝教和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中国。他领导的太平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最后失败了。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西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他所发动的变法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是百日维新也以失败而告终。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三民主义”纲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在总体上获得成功。后来,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运用这一思想武器,终于赢得了新中国,并指明了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3.成果   [概念解释]成果与效果词意相当,成果更明显地是肯定其积极面,即所取得的成就、成绩。从词性上看是褒义词。   [应用训练]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最重要的成果是: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发展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D.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解题思路]此题要求的是对斗争成果的重要程度做出分辨,四个备选项均是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成果。此题限定语“最重要”的标尺是“历史地位”,某一行为产生的诸成果中,哪一个历史地位最重要,哪一个就是最重要的成果,此题的答案为A。理由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是共和制对君主制的一次重大胜利,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4.后果   [概念解释]后果指最后的结果,虽然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代替后果,但后果多用在消极的方面。   [应用训练](2003春季文综)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参考答案]中国物质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外国的恩惠;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二)性质类   1.性质   [概念解释]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特点、根本属性,是本质特征。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如关于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如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应考虑用阶级分析法,明确是哪个阶级采取的,代表哪个阶级利益;如革命的性质,就必须当以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从革命面临的任务、革命的领导者、革命的历史功绩方面来考虑。下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应用训练]在下列战事中,具有反侵略性质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百团大战   [应用训练](2003春季高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将它们转变为:   A.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B.工人群众的集合所有制企业   C.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D.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   [参考答案] D   [应用训练](1998全国)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解题思路]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不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新中国有许多斗争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但这其中的许多斗争同时还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属于社会主义的革命。属于选择C。   2.实质   [概念解释]即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实质也就是本质,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不易改变的阶级性和社会性质。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简单直观地是无法正确认识的,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应用训练](2000年春季高考)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   A.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是领悟“实质”的含义,它是被某种表面现象所掩盖的,其特点是隐蔽的、深刻的、稳定的,所以揭示实质就不能用简单的直观法去认识,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过渡时期总路线包含目的和手段两个方面,目的是实质性的,其目的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惟一的经济基础,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另外从技巧上说,B、C、D作为并列的同类现象,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区分出实质还是非实质。正确答案A。   3.特点   [概念解释]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因素,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其特殊性一般通过和同类事物比较、鉴别中得出结论。   [应用训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大特点是:   A.外资大量涌入    B.民族工业崛起     C.政府名存实亡    D.原料大量出口   [解题思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侵华也由原来的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因而外资的大量涌入,也就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大市场特点。故A项正确。   (三)意义类   [概念解释]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广义上的意义,一般说来性质、特点、作用、影响、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当题目问及某一事件的意义怎样,上述提到的这几方面都应加以考虑。   [应用训练]“五四运动”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解题思路]此题就是典型的要从意义的各方面进行回答,它的答案涉及到五四运动的性质、特点、作用、伟大功绩、影响等。   [参考答案]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③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④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作用   [概念解释]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应用训练](2003春季高考)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解题时要注意打破思维定势,正确理解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据此分析B项削弱了皇权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答案为B。   2.影响   [概念解释]影响是指通过言语、行为、事情对他人或事物(行为、思想、性质)所起的作用或改变。作用和影响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题中,接触到作用或影响,一般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即包括积极的、消极的作用或影响。   [应用训练](2004年江苏)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中国的有识之士继续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奋斗,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他们所作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的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政治方面:限制袁世凯独裁,反对袁世凯复辟。影响: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经济方面:兴办实业。影响:“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要思潮之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文化方面:发起新文化运动。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   3.经验   [概念解释]经验是指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它是指实践范畴中的成功的因素,有学习推广的价值。可以是来源于感官知觉的观念和来源于反思的、即我们由内省而知道的那些观念。   [应用训练](2007年广东)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A.英法德       B.英法俄         C.美法德         D.美英法   [解题思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三大理论基础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所以这一科学理论的诞生与这三个国家密切相关。A。   [应用训练]巴黎公社最成功的经验是:   A.建立无产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         B.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C.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规定公社职员的最高工资   [解题思路]巴黎公社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C体现了巴黎公社的伟大创举,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4.教训   [概念解释]教训是指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认识,属认识范畴。其错误、失败,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供后人借鉴。   [应用训练]十年“文革”在政治建设造成方面的最深刻教训是:   A.反对个人崇拜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重视民主法制   D.正确认识社会矛盾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使人们认识到全面建设高度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性。最佳答案是C。   (四)启示类   [概念解释]通常用:启示、借鉴、说明了什么、认识、看法为提示语。其中,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1.启示   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回答“启示”,就答“经验与教训”。一般是说出结论、经验教训、努力方向。   [应用训练]2006年高考历史题(广东卷)第27题,这是一个文字表格材料题。所提第(4)问是: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期农村工作问题上的几次重大变革或调整。从材料一的农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和材料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分析,可以得出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从材料三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可以得出它是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①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起阻碍或破坏作用。②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或者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等角度回答   [应用训练]2008年高考历史题(广东卷)第27题,所提第(4)问是:从 “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解题思路]此题材料一中提出“中国形象”,要求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通过前面三问的设置进而提出第(4)问,要求考生谈一些启示,考生自然会以史为鉴联系社会现实作答。   [参考答案]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理性对待历史、加强国际交往、增强综合国力等均可。   2.认识、看法   此类试题不仅注重对史实的考查,还注重引导考生分析归纳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提炼出历史认识、看法。与“启示”类不同的是,“认识、看法”类是需要考生表明对这一问题的态度,然后是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是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历史认识、看法,强调的是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   一般有如下几情况:①对问题进行总体把握,实际就是所给材料进行高度概括。②对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得出相关的评述。③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④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上升到理性高度。   [应用训练]2007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30题:大国崛起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令人瞩目的现象。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俄国(1917年前)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第(4)问: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并就中国的繁荣富强之路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思路]本题对“启示”的考查有较强的指向性:要求从“中国的繁荣富强之路”探求启示。考生应首先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然后结合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得出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共同之处:都经历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都推行对外殖民扩张政策。看法:中国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要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路。   [应用训练]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第38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具体内容略)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一个新思想……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我们要先联合起来,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全球社会学》)。第(5)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中观点的认识。   [解题思路]本题实际上是将具体问题或现象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即考生要结合史实来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或“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   [参考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主义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但由于存在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强权政治,因此要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民族的平等。

高中历史试题及答案_高中历史试题命题常用词语浅释及应用

https://m.oubohk.cn/yuwen/193852/

推荐访问: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高中历史怎么学好

扩展阅读文章

学法指导热门文章

学法指导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返回顶部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