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地位_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重点实施特色农业工程

时间:2012-05-30 来源:政策与民生 点击:

农业的地位_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重点实施特色农业工程

    世纪之交的山西农业,处于关键的转折时期。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省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由过去的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经济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变,市场需求成为农业发展的直接拉动力量;绝大多数农民群众摆脱贫困,正在实现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面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必须根据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研究制订新的发展战略。本计划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编制,是"十五"期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战略部署。

   一、"九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

  "九五"时期,我省围绕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大任务,培育粮、畜 、果、菜四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农村市场体系,加快市场化进程;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大力推动小康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主要成就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九五"期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95亿公斤,比"八五"增长8%,其中两个年度粮食总产突破百亿公斤大关,1998年达到108.2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菜篮子"生产发展迅速,"九五"年均肉、蛋、奶产量13.3亿公斤,干鲜果品产量47亿公斤,蔬菜产量75亿公斤,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农产品基本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2、资源配置逐步趋于合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种植业内部,在确保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经济作物,粮经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农业内部,发挥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特别是草地畜牧业,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在农村经济内部,乡镇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省国内总产值的1/5、工商税收的2/5、工业增加值的1/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出口交货值 的2/3都来自乡镇企业。农村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已由"八五"末的20∶80调整为16∶84。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提高了农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3、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农民生活明显改善

  2000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05.6元, 比1995年增长57.7%。到2000年底,全省50个贫困县中有28个贫困县实现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目标,381万贫困人口中有320万人越过温饱线,基本解决温饱。全省有58个县1683.5万农民 的生产水平达到小康标准,农村住宅、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九五"期间,全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实施旱作节水工程,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水浇地面积达到1808万亩,机修梯田累计完成685.6万亩,高标准旱作农田面积达到2000万亩。特别是从1998年开始,全省上下掀起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热潮,1999年全省林地面积发展到4700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覆被率有较大提高。草地建设面积达到4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保持面积1.3万平方公里,每年向黄河输沙量由80年代的3.7亿吨减少到2.7亿吨,减少近1亿吨 。

   5、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增长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

  我省大力实施 "科教兴农"战略,在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完善农业科技体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同时, 狠抓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使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明显加快。一大批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好的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农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科技的贡 献率由"八五"的35%提高到"九五"的40%左右。

  6、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快,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

  "九五"期间,我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主线来抓,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 务体系,全省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万多个,其中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有7个,初步形 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放开搞活,全省各类农副产品集贸、批发和交易市场达3000多个,农民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量涌现,市 场经济运行体系初步建立。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纵向看,"九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5%,比"八五"低 5.4个百分点。1996-1999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逐年下降,1999年还出现负增长 。横向看,1999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少437.7元,排第22位,周边的河北 、 内蒙、河南分别排10、18、19位。同时,全省仍有90万农民未解决温饱。造成差距的原因固然与我省农业生产条件差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滞后,二、三产业档次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2、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加

  人均耕地资源减少,干旱缺水日渐加剧,生态环境还有恶化趋势,这都已成为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脆弱、装备水平不高、抗灾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天吃饭的局面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风调雨顺的1998年和特大干旱的1999年粮食总产量减幅达26亿公斤。市场体系不健全,发育滞后,环境欠佳,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农业发展已由受资源约束转向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

 3、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高

  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弱、科研与市场脱节、成果转化率低、推广机制不活等问题比较突出。我省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这是造成农业发展慢、效益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4、农业对外开放程度低

  我省农业无论从利用外资额、出口创汇额还是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方面看,在全国都处于落后状况。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开放,我省农产品将面临 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竞争压力,玉米、小麦等大宗农产品由于生产成本高而丧失价格竞争优 势,杂粮、水果、畜产品等由于品种质量差、安全性能低,也处于竞争劣势,加上我省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这将成为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和实施"走出去"战略 的障碍。

  进入新世纪,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在面临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有良好的发展机遇。首先是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阶段,需要有更加稳固的农业做支撑,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农业,农业的基础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和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将持续增长,加入世贸组织后,还将给我省农产品进军国际市场提供机会。三是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将为我省农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因此,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新形势,抓住新机遇,理清思路,深化改革,克服困难,争先发展,就能提高我省农业 和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二、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发展思路

  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十五"山西农业 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目标,注重粮食安全,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狠抓科技、良种、加工、市场四个关键环节,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以区域化、专业化和商品化为特征的产业经济格局;深化农 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力争到"十五"末农民收入达到全国中游水平,为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下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腾飞开个好头。

  "十五"期间,要突出贯彻以下指导方针:

  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调整种养业结构,重点发展具有明显 比较优势的优质杂粮、草食畜牧业、干鲜果、蔬菜、制种业和中草药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重点培养一批产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环保标准高、市场前景广 阔的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特别要重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要素,扶持旅游业、信息产业、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加强制度和组织创新,使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 、实行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并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培育一批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 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并尽可能做到规模大、水平高、外向型、产品新,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区域化布局建立专业化、标准化的特色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

 3、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农业生产目标要由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增长向产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并重转变。投入方式要由过去的传统投入为主向传统投入与资本、技术投入相结合转变。生产方式要由原料生产为主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转变。发展重点要由增加农产品生产向增加农民收入转变,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区域布局上要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
 
 4、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

  加快建设一批有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的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广泛吸收企业、个人、外商等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搞好小城镇交通、通讯、道路、水电、文教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同时,要抓紧制定推动小城镇发展的土地、户籍等政策措施。

 5、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

  要把增加农民收入摆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位置,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业,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拓展农民增收领域,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采取综合性措施,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二)奋斗目标

  "十五"期间全省农业生产能力主要目标:粮食稳定在100亿公斤,其中优质专用小麦、玉米产量达到30亿公斤;棉花总产量0.5亿公斤,优质率达到90%以上;油料总产4.5 亿公斤,其中优质油料产量达到2亿公斤;蔬菜总产125亿公斤,其中冬、春与反季节菜比例占到50 %;干鲜果产量65亿公斤,优质果率达到60%,加工型与鲜食型比例由1∶9调到2∶8,肉类总 产量达到8亿公斤;禽蛋总产4.2亿公斤;奶类总产4.1亿公斤。

  1、农村经济发展目标

  到"十五"期末,农林牧渔总产值(90年不变价)达到225亿元,年递增4.5%;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00亿元,新增产值1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价 格)2510元,年递增5%。

 2、扶贫开发和农村小康建设目标

  扶贫目标是:到2002年,全部解决目前约9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到"十五"期末,达到稳定脱贫,并有一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农村小康建设目标是:到2002年,全省实现基本达小康,即70%以上的县、乡、村整体达小康,有80%以上的农村人口过上小康生活。从2003年到2005年,向全面实现小康迈进,50%以上的农村人口过上宽裕型小康生活。

 3、特色农业发展目标

  特色农业总产值占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60%,特色农产品 商品率达到90%,特色农业人均纯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其中:

①制种:规模由100万亩发展到200万亩,总产量由3亿公斤增加到6.5亿公斤,种子商品率达 到75%;玉米种子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20%。年新增产值10亿元。

②优质杂粮:规模由1200万亩发展到1800万亩,总产量由15亿公斤增加到24亿公斤;加工转化率达到25%,比"九五"时期提高1倍;杂粮商品率由"九五"期间的20%提高到70%。年新增产值6亿元。

③草食畜牧业:草食畜产品的产量占畜产品总量的比重由20%提高到40%,其中优质率占到90%以上;草产品年产量由8万吨提高到12万吨,占全国市场1/10;年产牧草种子1万吨,占全国市场的1/4。

④干鲜果:规模由2000万亩扩大到2500万亩,总产量由47亿公斤提高到65亿公斤。优质果品率达到80%以上,商品率达到80%以上;水果年新增产值8亿元。

⑤蔬菜:由350万亩发展到500万亩,总产由850万吨提高到1250万吨,其中保护地设施栽培面积由现在的15万亩发展到100万亩,亩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芦笋种植面积由目前的10万 亩增加到20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年新增产值4亿元。

⑥中草药:种植面积由50万亩扩大到200万亩,年生产各类药材11~15万吨,年产值20~25 亿元。

 三、产业布局及重点工程 

 (一)产业布局

  "十五"期间,种植业占用耕地面积稳定在6500万亩的前提下,合理调整粮经比例,适当压 缩小麦、玉米面积,扩大油料、蔬菜、中草药等经济作物面积,使粮经比例由现在的80∶2 0调整为70∶30;调整品种结构,扩大加工专用优质小麦、玉米、杂粮面积,改善农作物品 质;依*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畜牧业要优化结构,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加快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适度发展特种动物养殖。要重点抓好制 种业、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蔬菜、中草药等六大农业特色产业。

 1、制种业

  "十五"期间,全省发展玉米、瓜菜、优质杂粮、小麦及其他名优特种子生产基地200万亩。其中:①玉米制种基地60万亩,包括大同盆地10万亩,忻定盆地15万亩,晋中盆地10万亩 ,上党盆地20万亩,临汾盆地5万亩;②瓜菜种子基地20万亩,四大盆地各5万亩,其中大同 盆地以白菜、西葫芦为主,忻定盆地以青辣椒、西葫芦、西瓜为主,晋中盆地以菠菜、豆角、白菜为主,运城盆地以西瓜、甘兰为主;③优质杂粮种子基地55万亩,包括西部山区、忻定、晋中、运城盆地豆类种子生产基地16万亩,东西两山和忻定、大同盆地谷子、糜黍种子 基地3万亩,燕麦、荞麦种子基地6万亩,东西两山及北部高寒山区建设马铃薯原种和一级、二级脱毒种薯基地30万亩;④小麦种子基地50万亩,包括晋中、临汾、运城盆地建设小麦原种生产基地3万亩,晋中、上党、临汾、运城盆地建立良种基地48万亩;⑤其 他种子基地15万亩,包括大同、忻定盆地建设胡麻、油葵种子基地6万亩,在西部山区建设蓖麻种子基地2万亩,在晋南盆地建设棉花、花生种子基地7万亩。

 2、优质杂粮

  "十五"期间,优质杂粮重点发展马铃薯、谷子、麦类(燕麦、荞麦)、豆类(大豆、杂豆)四 类作物,建设优质杂粮基地1800万亩。其中:①马铃薯生产基地500万亩,包括东西两山和 北部冷凉地区食用、菜用、加工用和种用薯生产基地400万亩,晋中、临汾、运城盆地早熟、特早熟菜薯基地100万亩;②谷子基地300万亩,重点在东西山区"沁州黄"、"汾州香" 、"东方亮"、"铁棒谷穗"等名优特品种主产区发展;③燕麦生产基地150万亩,集中在 西北部山区县和大同盆地发展;④荞麦生产基地100万亩,苦荞以灵丘、右玉为中心发展40 万亩,甜荞以寿阳、平鲁为中心发展60万亩;⑤优质大豆生产基地150万亩,重点在西部沿 黄带建设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80万亩,在南部建设复播高油大豆70万亩;⑥杂豆生产基地30 0万亩,重点在晋西北及大同、忻定盆地发展;⑦特种专用玉米300万亩,包括甜、糯玉米, 高油玉米,饲料玉米,爆裂玉米等,重点在长治、忻州、朔州发展。

 3、草食畜牧业

①草地建设。草地分晋西黄土丘陵区、晋北黄土丘陵风沙区、东部土石山区三大区域进行开 发。人工种草258万亩,飞播牧草155万亩,草地改良480万亩,不断增加载畜量。其中:晋 西黄土丘陵草业开发区包括朔州、忻州、吕梁、太原、晋中、临汾、运城等7个地(市)65个 县(市、区),实施人工种草213万亩,飞播牧草60万亩,草地改良190万亩;晋北黄土丘陵风 沙草业开发区包括大同、朔州两市的18个县(区),实施人工种草25万亩,飞播牧草70万亩,草地改良40万亩;东部土石山区草地开发包括忻州、晋中、阳泉、长治、临汾、晋城、运城 7个地(市)的45个县(市、区),人工种草20万亩,飞播牧草25万亩,草地改良250万亩。

②牛、羊等草食牲畜。肉牛以包括运城、临汾在内的南部肉牛区和包括忻州、晋中、长治在内的中部肉牛区为重点,奶牛以朔城区、应县、山阴等10个重点县为主,肉羊以大同、忻州、朔州等地(市)30个县为重点。

 4、干鲜果经济林

  水果重点发展红富士、红星、新红星苹果,酥梨,葡萄,海红果等几大品种。其中:红富士苹果以运城、临汾、晋城3地(市)22县(市)为主产区,面积发展到190万亩;红星、新 红星苹果以临汾、晋中、太原、阳泉4地(市)23县(市、区)为主产区,面积发展到40万 亩;酥梨以代县、原平等10县(市)为主产区,面积发展到50万亩;葡萄以汾阳、清徐等8县(区)为主产区,面积发展到10万亩;海红果以河曲、保德、偏关3县为主产区,面积发展到8万亩。

  干果重点发展红枣、核桃、仁用杏、柿子、花椒、元宝枫六大产品。红枣基地以忻州、吕梁 、晋中、临汾、运城、太原等6个地(市)的44个县(市、区)为主产区,面积发展到600 万亩;核桃基地以吕梁、晋中、临汾、长治、晋城、阳泉、大同等7个地(市)的36个县(市、区)为主产区,面积发展到500万亩;仁用杏基地以大同、朔州、忻州、吕梁、太原等 5个地(市)的27县(区)为主产区,面积发展到220万亩;柿子基地以晋南盆地运城、临 汾13个县(市)为主产区,面积发展到60万亩;花椒基地以忻州、阳泉、长治、晋城4个地 (市)7个县(市)为主产区,面积发展到180万亩;元宝枫基地以运城、临汾、长治、晋中 、忻州、吕梁、晋城、阳泉、太原等9个地(市)23个县(市、区)和中条、吕梁、太岳、太行 、关帝5个林区为主产区,面积发展到60万亩。

 5、蔬菜

  "十五"期间以反季节蔬菜和延秋蔬菜为重点,着重抓好五大基地:一是以运城、临汾为主 的早熟菜生产基地70万亩;二是晋中、晋东南、忻州盆地的延秋菜生产基地70万亩;三是临汾东西两山、晋东南太行山一带,部分吕梁山区的旱地蔬菜和粮菜立体种植基地100万亩;四是保护地设施栽培基地60万亩;五是名优特色菜生产基地50万亩。

 6、中草药

  黄芪在浑源、应县、灵丘、广灵、繁峙5县发展50万亩,党参在平顺、壶关、五台3县发展30万亩,连翘在沁源、安泽、古县3县发展25万亩,黄芩在太谷、榆社、沁县3县发展30万亩,生地在临猗、绛县、襄汾3县发展15万亩,远志在太谷、石楼两县发展15万亩,柴胡在兴县、岚县、静乐3县发展20万亩。 

  (二)重点工程

  1、良种工程

  包括农作物种子、干鲜果林木种苗、畜禽良种、牧草种子四个方面。

①农作物种子方面,每个产业研制10个,推广10个带头品种,重点扶持5个以玉米、瓜菜种子为主的育繁销一体化大型种子龙头企业和20个以优质杂粮、小麦种子为主的区域性种子骨干企业,建设省级引种展示中心,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建设5个标准化区试站、5个地市级种子检验中 心,建设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及完善10个县级中心。

②林木良种方面,水果重点扶持省水果无病毒苗木基地及7个自然区品种区试站和苗圃生产基地,干果重点扶持省良种苗木 育种中心1处、育种基地8处、种子生产基地10处、良种苗木繁育苗圃22处。

③畜禽良种方面,重点扶持种牛种羊良种体系建设。

④草种基地方面,建设优良牧草原种生产基地17万亩,商品生产基地33万亩。

  2、优质及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十五"期间,要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产品绿 色化的指导思想,实施农业"双千创优工程",在与国家配套建设一批专用型、加工型优质 粮、棉、油、糖生产基地的同时,建设20个优质杂粮基地县、15个优质水果基地县、15个干 果经济林样板示范县、10个保护地设施蔬菜基地县、20个牛羊基地县、10个草业开发和家庭牧场示范县。建设内容上要突出农业科技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区域性乡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良种繁育体系、信息服务设施建设等。

  3、动植物保护工程

  继续实施农作物病虫检测站、区域性重点植物检疫实验室、重大病虫紧急防治设施、农药残留测定中心等项目建设,建立并完善重大疫情预警、防治体系,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高产品质量。继续加强动物疫情诊断检测系统、动物疫苗保存运输的冷链系统、动物防疫监测和兽药监察系统、技术支持和物资保障体系、重大动物疫情控制系统的建设;加强对畜禽和渔用饲料的质量监测,保证动物性食品安全。

  4、旱作节水及沃土工程

  继续搞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县建设,重点抓好"一土三水"建设,即以改土培肥营造土壤水库为目标的高标准旱地农田基本建设,以覆盖和保护性耕作为主 要措施的保水技术体系建设,以集雨补灌为辅助措施的旱井集雨蓄水工程建设,以田间配套 综合技术为主要措施的农艺节水技术体系建设。根据全国规划组织实施沃土工程,建立土壤肥力监测、信息管理等体系,突出土、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生产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5、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实施环北京治沙、牧草种子生产基地、天然草地保护、太行山绿化示范、西山防护林、黄河中下游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同时,要广泛开展生态农业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使我省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6、农副产品加工

  全省组织实施"百龙计划",即围绕六大特色农业工程,集中建设和重点扶持20个省级大型加工企业、30个地市级骨干企业、50个县区级重点加工企业。到2005年,100个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要达到100亿元左右,实现利税10亿元,直接带动农户100万户。

  7、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要重点支持主要农作物良种与苗木产业化,高效安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其他微生物利用技术产业化,动植物基因工程产品,集约化设施农业技术与 设备,高效无公害集约化养殖,节水灌溉技术及成套技术设备,主要农副产品贮藏、加工、流通先进技术与设备等。重点发展速生杨及育苗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项目,实现林纸结合,推进林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8、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继续完善省、地、县、乡四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起覆盖全 省各地、县和重点龙头企业的农业综合信息系统。在地、市级中心城市和"菜篮子"产品主产区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管理规范、辐射力强的国家级和省级农 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建设省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地 市分中心,完善农产品检测手段。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区域性农业环 境监测中心和观察台站,健全监测网点。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和支持农业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都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地、县两级都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实行市管县的地方,市委、市政府要真正做到城乡工作统筹兼顾,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各行各业都要大力支持农业。要把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考核地方党委和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是农业结 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是"十五"期间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各级政府要把发展 特色农业作为一件大事,列入主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切实解决特色农 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困难和问题,搞好组织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树立一盘棋的观念,抛 弃狭隘的部门利益,各司其责,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农业、林业部门要转变职能,把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为农业提供指导和服务上来,积极做好制定规划、政策宣传、信息引导、典 型示范、科技推广、产销衔接等服务;计委、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积极筹措资金;工商、税务、海关、交通等部门要创造宽松发展环境, 消除各种关卡,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新闻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农业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支持农业的氛围。

  (二)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深化农村改革,关键是要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 合 的经营制度。加强农村土地法制化建设,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 益权;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 经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推?quot;四荒" 拍卖政策,大力推进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 济,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快速发展。实行以劳动所得 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和鼓励以 资金入股、技术入股、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等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依* 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要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坚持"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确定应纳税面积、常年产量、计税价格和税率,按照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不重复交征收的原则调整农业特产税征收范围,坚决取消农村一切其他 收费。村内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和劳务,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决定。乡镇机构改革要采取坚决措施,撤并一些规模过小的乡镇,清退乡镇聘用人员,裁减超编人员,减少村组干部补贴人数。同时要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农业投资比重,要严格执行《山西省农业投资条例》,确保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省级农 业基本建设投资占省筹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7%以上。按照产业政策调整农业投资方向和重点,积极支持农业发展,重点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改变投资方式,采用资本金扶持、贴息、参股等办法,牵动银行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形成政府引导,国家、集体、农户和社会各界相结合的 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扶持龙头企业的资金,要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扶优扶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行项目前期招标。对重大建设项目要实行业主责任制、项目监理制、工程招标承包制。金融机构要调整贷款结构,每年以10%以上的幅度增加农业贷款总量。农村金融组织要坚持以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支持农户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农业银行要对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保鲜、运销的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营销大户加大支持力度,选择一批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经济效益好、能带动农户大规模发展农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对附 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等级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适当扩大授信额度。同时,要大规模组织开展招商引资,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效引导农民增加农业投入。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切实加强水利工程和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干旱是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治旱必须治本。要坚持开源节流并重、以节水为主的方针。重点抓好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大型骨干水源工程的续建和配套、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的更新改造和配套,积极发展小型水利工程,突出抓好节水灌溉。小型水利工程要因地制宜,在有水源的地区发展人字闸、小引水、小水库、小水井工程。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采用科学的灌溉方法,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要继续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工程 ,着力提高其科技含量和辐射能力,为旱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

    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要由过去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适当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和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调整项目区布局,稳定平川项目区,增加丘陵山区项目区,探索丘陵山区旱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路子。要坚持高标准开发,把项目区逐步建成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加强生态建设。要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晋北风沙区和东部土石山区为重点,大力植树种草,实行封山育林、围栏育草、飞播造林(种草),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严禁毁林毁草开荒,有计划分步骤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逐步遏制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局面。在大中型河道中上游和大中型水库周边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治河道和水库泥沙严重淤积。确保"十五"期间全省林木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草地年建设速度达到2%,水土流失年治理速度达到3%。同时,要推广施用高效、低毒、安全 性能好的新型农药和平衡施肥、精准施肥技术,保护环境。

  (五)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具体表现为产品质量的竞争和生产效益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发展农业要重点研究、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降耗增效技术等三大系列技术。一是要加强应用研究和攻关,力争在动植物优质品种选育、生物工程、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和新技术、新设备,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技术的差距;三是要对新兴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发挥农业 科技的综合效用,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加大现有技术的推广力度,扩大农业技术的 覆盖面;四是要广泛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科技产业化的路子。鼓励科研单位自主研制、自主开发,实现科研、生产、推广一体化,变为科技型企业;支持有实力的农业科技服 务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要鼓励科技 人员开展技术承包,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兴办科技型企业;提倡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转包农民的土地和荒山,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试验、示范、推广先进技术的同时,通过开展各类技术服务和物资服务,增加自己的收入。

  (六)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质量监督管理,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

  只有建立起严格的、科学的质量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才能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很不完善,迫切需要加快制定和修订。国家已有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执行国家标准和规范,没有的要加快制定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特别是名特优新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在制定和执行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时,一要注意与国际标准和规范接轨,二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卫生安全问题,制定卫生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今后几年要突出抓好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下大力气解决农产品残留超标问题,确保优质农产品安全上市。建立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试验、示范、推广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设立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扩大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加强对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认证,为无公害优质农产品顺利上市创造准入条件。

  (七)积极培育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开通绿色通道,搞活农产品流通

  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农业市场竞争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一是要规范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培育代理商、批发商等中介组织,改进交易方式,逐步向公开竞价拍卖、样品交易等方式过渡。二是要建立优质杂粮期货交易市场,分担市场风险,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三是要发展农民合作流通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民 组织起来进入流通领域。发展农民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建立以农民及其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 章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保证合法权益。四是要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帮助他们解决实 际困难,引导他们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对在农产品销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农产品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各级政府要进行重奖。五是要依托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大型超市和其他中介组织,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形成产销联结,减少盲目性,提高农业效益。六是要放宽对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出口经营资格限制,改 变由国有外贸企业统一对外成交的做法,允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私营企业等经营出口业务,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菜篮子"产品 运输"绿色通道"的政策,清除各种关卡和乱收费、乱罚款,免收一切道桥费,保证农产品特别是鲜活产品的运销畅通无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我省鲜活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吸引省 外客商,促进农产品的流通。

  (八)加大脱贫致富步伐,积极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十五"期间,要消除贫困,实现稳定脱贫,必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要根据中央有关部署,摸清贫困人口分布区域,确定重点扶持范围,制定全省扶贫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增加扶贫投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突出产业扶贫,通过发 展优势特色种养业,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注重科教文卫社会事业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实行异地移民开发。要继续动员和组织 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坚持机关定点扶贫,抽调强有力干部到贫困地区帮助工作;倡导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扶贫活动;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企业在贫困地区开发农业资源,创 办劳动密集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流通企业;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改革和创新市场 经济条件下的扶贫机制和手段,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积极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要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条主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 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广大农民温饱有余,生活资料更加丰富,居住环境有一定改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创建小康村是农村实现小康的基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注重实效。

"十五"期间,贫困地区要实现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在少数富裕村开展小康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已经和即将实现小康的地区要抓好小康村的巩固提高,向宽裕型小康迈进;经济发展水平高、小康村建设开展较早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路子,向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奋进。

  (九)加强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农

  依法治农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一是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要结合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的实际,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和保护农民利益、确定农业立法项目,并根据市场经济发 展 要求和世贸组织规则,在授权范围内制定和出台必要的规章条例,不断完善农业法律体系。二是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严格监督管理。要积极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在市(地)一级组建综合执法支队,县(市)一级组建综合执法大队,大力开展种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等生资市场选优打假行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三是加强农业普法教育。首先是各级 农业和农村工作部门干部要学法守法,坚持按照法律程序和规定办事。其次要采取以案说法、法律宣传材料下乡等形式,教育农民知法守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 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开创" 十五"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农业的地位_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重点实施特色农业工程

https://m.oubohk.cn/zhengzhi/25026/

推荐访问: 农业在我国的地位 农业在中国的地位

扩展阅读文章

政策与民生热门文章

政策与民生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返回顶部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