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小衔接的重点难点|语文学科初小衔接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时间:2020-10-20 来源:论文交流 点击:

初小衔接的重点难点|语文学科初小衔接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作者:王跃平

  【内容提要】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常常不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有的甚至判若两人,小学时语文很优秀,初中却很困难。原因之一是初小语文教学跨度太大,有的内容对衔接中小学语文学习很关键,但小学没教,中学也不教,因而造成了教学内容的严重脱节。有的老师虽然意识到衔接教学很必要,但能进行衔接的却不多;有的虽进行了衔接教学,但由于缺乏整体思考,收效甚微。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如何真正做好初小语文的衔接教学呢?本文以阅读教学为例,试从课标研习、知识统整、教材研究、课堂观察等几个角度提出解决办法,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阅读教学初小衔接衔接点目标分解

  初中语文老师经常会抱怨:“小学的语文是怎么教的,学生怎么这么差?”小学语文老师也会不平:“你们中学老师是怎么搞的,学生小学语文成绩很好,为什么到了中学就不好了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抱怨和不平不能解决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你会发现,小学六年级到初中是青春发育变化的重要阶段,身心的变化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问题主要在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的不衔接。

  小学教师不了解初中教材,只按经验教小学教材,教小学内容;初中教师不熟悉小学教材,不了解小学教学,只根据经验教初中教材和初中内容。因而,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两者之间存在着谁都不教却很重要的内容。如汉语拼音规则,小学不教,初中老师以为小学教过了,也不教;再如,小学语文阅读主要着眼于字词句的理解与分析,初中阅读主要是篇章的理解与分析,处于这两者中间的是句群、段落,它们的阅读教学也是盲区,小学不教,初中也不教,所以小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学习因跨度太大而感到吃力,因不衔接而学习困难,有的甚至越来越差。

  语文专家、教研部门、初中学校甚至不少老师都已认识到衔接教学的重要,但是衔接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身不由己,具体实施难度大

  初小需要衔接,但怎样落实呢?谁来具体负责?是小学还是初中?是教研部门还是学校领导?衔接时间怎么安排?是放在小学毕业前,还是放在初中开学后?评价问题如何落实?老师们往往习惯于“考什么教什么”,衔接教学的内容考不考?怎么考?如果不考的话教不教?时间如何安排?小学老师一般很少会考虑衔接的问题,初中老师似乎应该考虑做好衔接,但由于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或时间安排等因素,而无法顾及。比如“汉语拼音方案”这个内容,如果进行衔接教学的话,至少需要一周时间,这一周的时间哪里来?再如句群和语段的教学,不是一周时间就能解决的,这个时间又从哪里来?初中的教材没有安排衔接教学的内容,其本身的内容已经非常饱满,教学进度如何安排?由于以上一系列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所以初小衔接问题落实起来很不容易,特别是语文老师,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2.经验主义,缺少整体思考[NextPage]

  老师知道了初小衔接重要,也有的老师已经付诸实施。但只是凭着自己的经验或感觉进行衔接,不知到底哪些内容需要衔接,具体教学如何展开,因而初小衔接做得还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目前的衔接教学,主要是一些教育辅导机构为吸引家长或学生打出的旗号,参与衔接教学的老师良莠不齐,衔接教学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且衔接工作缺少专家指导,缺少专业引领,没有整体思考,很少能上升到课程层面思考,有衔接课程规划。比如,老师们虽然知道句群和语段的阅读教学需要衔接,那具体要衔接哪些阅读的能力点呢?小学到底教过了哪些呢?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或专家的引领恐怕是弄不明白的。

  但是,一些教育发达地区或一些有课程意识的学校已经把初小衔接提到了议事日程,并且在一步一步实施,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山东潍坊广文中学的“引桥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而开设的衔接课。它已经上升到课程规划的层面,能考虑学校各阶段的衔接教学。如初一起始开设入校“引桥课程”,他们会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入校引桥,分为“寻梦远足”“知识梳理”和“阅读铺垫”三个板块。“寻梦远足”活动,到市区最好的高中学校参观,增强他们的中学生意识,确立新的发展目标;“知识梳理”主要是以画知识树的方式,将初中学习中需要的小学阶段应掌握的前置知识进行系统回顾;“阅读铺垫”在于扩展阅读内容,为初中各学科学习打基础。语文学科的初小衔接可以同理思考。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怎样才能把初小衔接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呢?

  1.研习课标,明确大方向,努力实现无缝衔接

  课程专家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小学(1-9年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学习的,小学老师也要了解初中的目标和要求,初中教师也要研究小学的目标和要求,互相了解才能更好衔接。这样,在课程标准的观照下展开教学,小学老师、初中老师各司其职,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一定可以减少初小语文之间的盲区,实现初小语文教学的无缝对接。比如课标第三学段“阅读”中的“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这一要求,小学老师就可以在本学段具体的单元或课文中展开教学,从表达顺序的角度教学句群或段落,引导学生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或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笔者研读了实验版(2001年)课标和2011版课标,发现在初小衔接方面,2011版做得更好。现以2011版课标为例,比较一下在阅读教学方面,第四学段(7-9年级)与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和内容上的变化:

  ①朗读的范围变广了。不仅要朗读课文,还要朗读其他文章。

  ②默读的速度提高了要求。从每分钟300字提升到500字。[NextPage]

  ③阅读的作品种类更丰富了。第三学段主要是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和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第四学段则是文学作品、议论文、新闻、说明文和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还增加了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④阅读能力的要求提高了。第三学段主要是理解词句的意思,辨别词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感情色彩,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等,第四学段主要是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评价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等。不难看出,第三学段主要在感知层面,第四学段则在理解和欣赏层面。

  2.统整知识,分解目标,尽力完成学段任务

  如果一线语文教师都能按照课标的要求完成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那么,初小衔接就显得很容易很轻松了。具体怎么做呢?教师要仔细阅读课程标准,认真研究知识点和能力点,在课标与教材之间寻找一个台阶,统整知识,学会分解教学目标,用课标来规范教学内容,用教材来达成课标的目标,努力完成各自学段的教学任务。如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的目标可分解为: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结合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通过把握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深入理解。

  2.初步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随文学习词义和语境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样的亲情。

  这两条分解出来的目标是在课标的基础上结合这一单元的学习要求确定的。同样这个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的阅读目标又可以根据以上两条目标和“课前导语”“课后研讨与练习”等助读助教材料来确定,如这个单元的《散步》一文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准确地朗读全文,体会文中温馨的亲情。

  2.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要的句子。

  3.培养预习生字新词的习惯。

  不难看出,这几条目标与第一单元目标之间是有联系的,课文目标是在单元目标的基础上确定的。如果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都能按照分解出来的目标去教学,每一个学段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务,衔接教学就不难了。

  3.研究教材,寻找衔接点,规划衔接课程

  教材是语文专家根据课标精心编写的,研究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对改进初小衔接很有帮助。小学教师需要了解中学的教材,中学老师更要研究小学教材,从比较中发现课文特点、学习要求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寻找初小衔接的教学点。如小学六年级的课文篇幅仍然不长,比初一的课文短多了,那初中教师就要考虑怎么引导刚上初一的孩子读较长的课文。再比如,人教版初中教材设有助学系统,这与小学教材有很大区别,也可以为衔接教学提供衔接点。助学系统包括“单元导语”“课前引语”“书下注释”“作业系统”“补充小资料”等,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单元导语”提出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意义和学习目标,是路标;“课前导语”针对本课内容和单元导语启发学生学习,是本课的航向;“书下注释”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作者情况及字词理解等,帮助顺利起航;“研讨与练习”结合单元目标及本课目标设计作业,检查是否准点到达;“补充小资料”补充阅读方法或相关诗文,拓宽视野。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初小语文教材的异同来寻找初小衔接教学的衔接点,根据校情和学情来规划衔接课程,为初一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搭建台阶。如广文中学搭建的五类“引桥课程”:热身“引桥课程”,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初中生角色;入校“引桥课程”,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学校;学前“引桥课程”,为学生学习初中各学科知识而搭建;难点“引桥课程”,为解决学生的两极分化问题而设置;发展“引桥课程”,为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而设计。这是从学校层面进行的衔接课程规划,对我们语文学科规划衔接课程是有启示的。[NextPage]

  4.观察课堂,发现异同点,寻找衔接方法

  笔者曾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上课学生相同,上课内容不同,授课教师不同。那次参加活动的是全市初三语文的备课组长,他们即将成为下一届初一教学的骨干;还有成贤街小学六(1)班的学生,他们即将升入初一。活动主要由两节课和一个讲座组成。第一节课由小学的俞老师教小学课文《三打白骨精》,俞老师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关注细节,放飞想象;第二节课由九中的蒋老师教初一课文《羚羊木雕》,蒋老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概括情节,揣摩人物心理,并初步了解插叙手法。课后由小学语文教研员做一个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讲座。

  这次活动,让初中老师更为直观地了解了六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为初一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奠定了基础;这次活动,让初中的老师从教学对象的角度发现衔接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角度思考衔接教学。

  前不久,笔者参加一次区级初小衔接的公开教学活动。这次活动,上课学生不同,授课内容相同,老师不同。小学六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同读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一文,分别由小学的老师和初中的老师给他们上课。那位小学语文老师主要从字词句入手,挑出羚羊不同情况下的叫声让学生朗读、品析,理解含义;那位初中老师主要从篇章入手,从“为什么这么写”的角度组织教学。这次活动,让我们发现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学和初一语文的教学之间有着巨大的跨度,了解到小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让我们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思考如何衔接。

  另外,如果我们能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初小衔接的问题,肯定会有新的发现;如果放眼国外中小学母语教材的研究,可能还会发现初小衔接的衔接角度和衔接点。如《美国语文》,我们可以透过教材去了解:美国的中学生在学什么?怎么学?这与他们的小学教育有怎样的联系?美国的教材编写专家如何通过教材去训练开放的思维方式?美国语文教材中小学的衔接情况如何?培养综合的人文素质从何时开始?我们的教育是否可以从中借鉴某些思想和方法呢?

  初小衔接的研究不是初小简单化的教学对接,需要初小教师在教法、学法以及学生的心理等方面多关注,做好调整;还可以从初中和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课时、考试题量、题型方面的差异等思考,努力给学生构建一个自然过渡的、有效衔接的阶梯。

 

初小衔接的重点难点|语文学科初小衔接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https://m.oubohk.cn/yuwen/320998/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论文交流热门文章

论文交流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返回顶部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