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周年手抄报|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4

时间:2013-07-14 来源:学科中考 点击:

建国60周年手抄报|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4

    主题阅读关键词:
  直面灾害  人性之光  赤子之心 
    (一)直面灾难 
  读•考题点将台 
  主题阐释
  生命中总是缺陷与奇迹共存,绝望与希望同在。你的态度决定着你的命运。当你自暴自弃时,你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此时的你也许会选择轻生;当你坚
  强奋进时,你的生命开始出现亮光。
  感受着宁静清晨,欣赏着落日余晖,慨叹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体悟着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易逝——在这份静谧中,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忘记了先前的悲与喜。此时,我们愿变成一张白纸,纯洁无瑕。我们期望通过努力,让其铺满美丽图案。 
  金题回放  
                        生命探测仪
                                            孙 科 孙晋龙 
  ①生命探测仪是一种探测生命迹象的仪器,是一种高科技救援设备。目前常见的有红外生命探测仪、音频生命探测仪和雷达生命探测仪。
  ②红外生命探测仪主要用于地震、爆炸等引起建筑物倒塌导致人员被困和埋在地下时,测定被困人员的准确位置。它能经受住救援现场的恶劣条件,探测出被困者身体的热量,利用红外探测器、光学成像物镜将红外辐射能转换成电信号,经处理后通过电视屏或监测器显示红外热像图,从而帮助救援队员很快确定被困者的位置。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某公司开发研制了第一代用于军事领域的红外成像装置,称之为红外寻视系统。20世纪60年代早期,瑞典某公司增加了测温的功能,称之为红外热像仪。60年代中期,瑞典研制出第一套工业用的实时成像系统,后经改进,于1988年推出全功能热像仪,将温度的测量、修改、分析、图像采集、存储合于一体,仪器的功能、精度和可靠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军用的侦察设备被转变成了救援仪器——红外生命探测仪。目前红外生命探测仪的技术比较成熟,价格也相对较低,良好的性价比促使它普遍装备于各国的抢险救援部门,应用广泛。随着图像转换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红外生命探测仪在成像、定位等方面必然会有更大的提高。
  ⑤音频生命探测仪应用了音频声波(包括震动波)的基本原理,它采用先进高科技微电子处理器和灵敏的感测器,特殊的电子装置将非目标的噪音波及其他背景干扰波过滤,保证摄取最需要的生命目标信号,迅速找出被困者的位置。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的研制,音频生命探测仪现已发展到第四代产品。目前,世界上已有美国、英国、法国的消防救援人员,正在使用音频生命探测仪寻找被困的生命。由于音频生命探测仪是一种被动接收音频声波的仪器,因此,它也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如容易受到现场噪音的影响,探测速度较慢等。
  ⑥雷达生命探测仪主要是利用电磁波的反射原理制成的。雷达信号发送器连续发射电磁信号,对一定空间进行扫描,接收器不断接收反射信号并对返回信号进行算法处理。由于呼吸的频率较低,【A】一般每秒1到2次,因此可以把呼吸运动和其他较高频率的运动区分开来。它可以【B】在30秒内侦测出一定范围内被困者的移动和呼吸,可以穿透障碍物(例如钢筋混凝土砖墙、积雪等)进行侦测。雷达生命探测仪是目前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生命探测仪器,它主动式的探测方式使其不易受到温度、湿度、噪音、现场地形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电磁信号的连续发射机制更增加了它区域性侦测的功能。与红外、音频探测技术相比,雷达探测技术在未来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雷达生命探测仪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选文有改动)
  1.在下面的段落序号间,用“/”为文章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命探测仪是探测明显生命特征的高科技仪器。
  B.红外生命探测仪在成像、定位等方面还有改进余地。
  C.音频生命探测仪可以迅速侦测出一定范围内被困者的移动和呼吸。
  D.雷达生命探测仪不易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是因其被动的探测方式。
  3.本文在介绍雷达生命探测仪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文章第⑥段【A】【B】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能作为依据吗?简述理由。
  4.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我国救援队可能主要使用的是哪一种生命探测仪?请结合本文相关信息进行推测,并找出三条依据。
  推测结果:
  依据:
  (2008年陕西省中考试题)

  解题策略:
  这是一篇典型的科技文,文后命制了4道试题,分别考查了考生结构分析、信息筛选、手法辨识、信息整合与提炼方面的语文能力。
  第1题要求考生为文章划分层次,其实质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综观全文可以知道,文章第①段概括介绍了三种生命探测仪,后面段落分别叙述了其各自的原理、特点及发展过程,属于典型的总分结构,因此文章应以第①段为界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2题要求考生从备选项中选取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其实质是考查考生提取并辨识信息的能力。这是科技类文章最为常见的一类题目。解答此类试题,同学们应先通读全文,然后从文中找到每个选项的相关信息点,再仔细辨别选项的表述是否与文章相关信息一致,从而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以本题为例,A项说生命探测仪是探测“明显生命特征”的,与文章表述显然不一致,可以排除。C项说音频生命探测仪可以“迅速”侦测出被困者,细读文章第⑤段末句“它也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如容易受到现场噪音的影响,探测速度较慢等”,我们即可得知,C项内容有误,也应排除。D项说雷达生命探测仪的探测方式是“被动”的,而原文第⑥段明确说道:“它(雷达生命探测仪)主动式的探测方式使其不易受到温度、湿度、噪音、现场地形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D项也应排除。B项“红外生命探测仪在成像、定位等方面还有改进余地”这一表述与文章第④段“红外生命探测仪在成像、定位等方面必然会有更大的提高”这一表述是一致的,因此本题应选B项。
  第3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于“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的掌握,也是此类文章最常见的命题类型。“列数字”是最常见的一种说明方法,让数字来说明问题,一方面说明更准确,另一方面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解答本题,要注意所列数据与说明对象的关系。【A】处画线句“一般每秒1到2次”,说的是呼吸运动与其他运动的显著区别,介绍的是呼吸运动的特点,所以不能作为使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雷达生命探测仪的依据。【B】处画线句“在30秒内”突出了雷达生命探测仪侦测生命特征之快,因而可以作为依据。
  第4题考查的是考生提取、整合信息与根据已知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题干要求“找出依据”,其实质就是要求考生从文中提取与观点相一致的信息点。解答此类试题,同学们应先通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点,然后综合提炼,得出自己的推断。阅读本文之后,从红外线生命探测仪的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地震、爆炸等引起建筑物倒塌、人员被困和埋在地下时)、良好的性价比、音频和雷达生命探测仪均未广泛使用等信息点即可推断出,我国使用的应是红外线生命探测仪。
  参考答案:1.①/②③④⑤⑥ 2.B 3.【A】处不能作为依据。它是说明呼吸频率的,是介绍与雷达生命探测仪相关联的事物。【B】处是依据,它用“30秒”直接突出了说明对象雷达生命探测仪侦测的速度快。 4.推测结果:红外生命探测仪。依据:(1)红外生命探测仪主要用于地震等引起建筑物倒塌后人员被困时。(2)红外生命探测仪性价比高,普遍应用于各国救援部门。(3)目前,音频生命探测仪仅限于英、美、法国救援队使用。(4)雷达生命探测仪目前未广泛使用,未来将发挥更大作用。
  错答探因:
  解答第2题时,很多考生误选C为正确项。导致这一错误的原因很可能是被第⑤段“迅速找出被困者的位置”这一表述误导了。其实,本段末已经谈到了这一仪器的局限性是速度较慢,而且探测“被困者的移动和呼吸”是雷达生命探测仪的特点,因此C项并不准确。同学们应当注意,在筛选、辨识信息时,一定要注意前后信息的一致和信息表述的准确完整。
  新题演练
  这篇文章还可以这样来命题:
  1.文中介绍了三种生命探测仪,为什么红外生命探测仪的应用最为广泛?
  2.文章说雷达探测技术比红外、音频探测技术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请从文中找出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
  相关考题链接
  《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2008•四川眉山)
  《堰塞湖》(2008•江苏泰州)
  《大地的颤动》(2008•江苏常州)
  《暴雪冻雨——全球变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008•湖南常德)
  《气候灾难,世界正在承受》(2008•甘肃金昌)
  新题演练参考答案:1.红外生命探测仪的技术比较成熟,价格也相对较低,性价比良好。2.(1)侦测速度较快;(2)可以穿透障碍物;(3)不易受到温度、湿度、噪音、现场地形等不利因素的影响;(4)电磁信号的连续发射机制更增强了它区域性侦测的功能。 
 
探测仪主要用于地震等引起建筑物倒塌后人员被困时。(2)红外生命探测仪性价比高,普遍应用于各国救援部门。(3)目前,音频生命探测仪仅限于英、美、法国救援队使用。(4)雷达生命探测仪目前未广泛使用,未来将发挥更大作用。
  错答探因:
  解答第2题时,很多考生误选C为正确项。导致这一错误的原因很可能是被第⑤段“迅速找出被困者的位置”这一表述误导了。其实,本段末已经谈到了这一仪器的局限性是速度较慢,而且探测“被困者的移动和呼吸”是雷达生命探测仪的特点,因此C项并不准确。同学们应当注意,在筛选、辨识信息时,一定要注意前后信息的一致和信息表述的准确完整。
  新题演练
  这篇文章还可以这样来命题:
  1.文中介绍了三种生命探测仪,为什么红外生命探测仪的应用最为广泛?
  2.文章说雷达探测技术比红外、音频探测技术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请从文中找出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
  相关考题链接
  《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2008•四川眉山)
  《堰塞湖》(2008•江苏泰州)
  《大地的颤动》(2008•江苏常州)
  《暴雪冻雨——全球变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008•湖南常德)
  《气候灾难,世界正在承受》(2008•甘肃金昌)
  新题演练参考答案:1.红外生命探测仪的技术比较成熟,价格也相对较低,性价比良好。2.(1)侦测速度较快;(2)可以穿透障碍物;(3)不易受到温度、湿度、噪音、现场地形等不利因素的影响;(4)电磁信号的连续发射机制更增强了它区域性侦测的功能。 
[NextPage] 
    读•能力提升间 
  阅读练兵一 
                        震灾中的思考 
                                                钱理群 
  震灾中的幸存者,北川中学的高一学生贾国伟在他的日记里说:“世界变了,原来的一切都变了。”我们也都是幸存者,我们都有这样的“一切都变了”的感觉:世界变了,中国变了,我们彼此的关系变了,我们自己也变了,都要刮目相看了。在此之前,我们对世界、中国、中国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自己,都有过许多悲观的,甚至绝望的看法;现在,因为灾难,我们原来看不到的、忽略了的世界,中国,以及我们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方面,突然呈现出来,我们开始目瞪口呆,继而被深深地感动了。
  我们应该感谢的,首先是受难者,是他们承受了这一切生命的苦难。正是他们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坚韧的生命力量,对生活的渴望,友爱与互助,奉献与牺牲,才激发、点燃了全民族,全人类,以及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同样具有的爱与力量。
  这一次抗灾,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国民性极其可贵的一面。这个民族有着一种难得的生命的坚韧力量。平时,看起来惰性很强,但凡有一条退路,就绝不思变革和前进,宁愿妥协,迁就,得过且过;可一旦到了危难时刻,就能突然爆发出一种自救的力量,即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者叫“绝路逢生”。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经历了一次次民族危亡,而又始终不亡不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基本原因。
  我们有没有可能打破这样的循环,能不能把这次灾难的“非常态”中爆发出来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变成一种稳固的社会与精神的“常态”?即如何将灾难转化为育人、治国的精神资源?
  这次抗灾,最为响亮,最激动人心,也最具有凝聚力的口号,大概就是“人的生命重于一切”。这里,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生命至上”的理念,强调的是人生命价值的至高性与普世性。我们应该毫不含糊地将“敬畏和尊重生命”(也包括大自然的生命)作为一个基本的价值,普适性的价值确立下来,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敬畏、关爱生命”的观念,它还包含着一个“生命相互依存”的“约定”,即:“每一个人的不幸都与我们有关,每一个地方的不公正都是对我们的羞辱,每次对别人苦难的冷漠都是我们为命运自挖的墓地。”这些天,很多人的精神境界仿佛经历了一次蜕变。在此之前,眼睛里只有周围的那个小世界,考虑的只是个人的发展、前途,所感觉的范围非常狭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鲁迅语)。这次地震,就一下子震出了一个“大世界”,突然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原来是和别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有无数的和自己一样年轻的生命需要自己去救助,自己的生命也只有在和更广大的生命相互依存中才能获得意义。也就是说,当你眼里只有自己时,这世界很小很小;当你眼里有了别人,你自己的生命境界就很大很大了。
  在这次救灾中,最引人注目,最让人感动的,一是民间的力量,一是青年一代的力量。冲锋陷阵在第一线的解放军战士,主力就是“80后”“90后”的这一代青年。我注意到,香港的媒体、外国的媒体都在赞扬中国的年轻一代,说他们绝不是“自私的一代”,而是有责任感、有献身精神的一代。
  我曾经送给年轻人八个字:“独立,自由,批判,创造”;现在,我又要加上六个字:仁爱,宽容,责任。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总是在瞬间成长的。你们这一代就在汶川救灾这一瞬间成长了。你们成长了,我们就放心了。但我们还要一起努力!
  (选自《羊城晚报》2008年5月31日)
  基础层级演练:
  1.引用文中语句,阐释贾国伟日记中“世界变了,原来的一切都变了”的内涵。
  发展层级演练:
  2.第四段中“我们有没有可能打破这样的循环,能不能把这次灾难的‘非常态’中爆发出来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变成一种稳固的社会与精神的‘常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3.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当你眼里只有自己时,这世界很小很小;当你眼里有了别人,你自己的生命境界就很大很大了。
  4.作者曾送给年轻人“独立,自由,批判,创造”八个字,后来又加了“仁爱,宽容,责任”六个字,前面八个字跟后面六个字表意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写作拓展延伸:
  5.“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海外华侨,不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个个心系祖国,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与事。李嘉诚慷慨解囊,令人感动。他说:“如果我们只是一味追求金钱和权力,而置人类高尚情操于不顾的话,那么,一切进步及财富创造都将变得毫无意义。”请以“情操”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题自拟。 
  阅读练兵二 
                       看不见的盛宴
                                              编译/刘宇婷 
  摄影家约翰•达戴尔有着令人注目的英俊脸庞和一头浓密的黑发。他的眼睛眯缝着,透过瓶底厚的眼镜,微侧着头,身体前倾,试图捕捉到我支离破碎的轮廓,而我就坐在他对面3英尺的地方。约翰的房间摆满了铜质古董,特大号的照相机,以及他令人过目难忘的摄影作品——蓝色调的画面,幽灵般的树木和梦一般的空间里的情侣……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如此美妙的照片是他借助仅存的微乎其微的视力创造出来的!“在事业刚刚起步时就丧失了视力,对我来说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此,”约翰开口道,“我多想看到天空,看到我的手和脸,看到我妈妈。当视力一天不如一天,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一点点消失……”
  10年前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几乎夺走了约翰全部的视力,他只能透过左眼一条月牙儿形的窄缝接触这个世界的光明,可视度不足正常的20%,命运向他无情地宣告:他的艺术生涯结束了。“该是我证明病魔不一定能结束我创作生命的时候了,”约翰笑言,“到了成为全球第一位盲人摄影家的时候了。从那以后,我举办了38场国际个展,而我最好的作品还没有诞生。”
  约翰实现其信念的飞跃绝非易事,他向我坦露了艰难的历程。“起初,我觉得一切都不是真的,这种不幸不可能发生在我这样的天之骄子身上。然而,它就这样发生着,而且快得不容喘息。”
  身陷螺旋式下跌中的约翰意识到,他的存活,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取决于他能否继续进行艺术创作。
  一天傍晚,在他纽约北部的农场上,约翰自从失明后第一次拿起相机,接下来发生的事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我走进牧场,试图拍张照片。我使用放大镜费力地调节焦距、背景和曝光表,”约翰对我说,“我总是绊在三脚架上,越来越气馁。每次我刚要调好,太阳就移走了,我不得不从头来过。”“就在我快要疯掉的时候,我终于把每样东西都调好了——简直堪称完美——然而,就在那一瞬间,我还没有来得及按下快门,太阳落山了!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黑暗,”约翰说,“那一刻,我也彻底崩溃了。”“发生了什么?”我问。“我扑倒在地,头脑一片空白。就那么摔下去,把脸埋进尘土,像野兽一样号哭起来。我哭得死去活来,责问苍天为什么这样对我?我完全失去了控制。”
  这段回忆令约翰战栗。他坦承:“幸亏我的朋友走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感谢上帝我并不孤单!他把我抱回房里,放到沙发上,然后将我像孩子般搂在怀里。我倒在他大腿上痛哭流涕,直到体内再也没有一滴泪水,朋友完全没有阻止我。最后,我让他取来相机。我重新枕到他膝上,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是那么美,就像圣母怜子图。我为它起名叫‘人类的起源’。”
  这幅震撼人心的照片在约翰•达戴尔的早期作品中并非经典,却在一次个展中占据了中心位置。正是这次个展使他从商业摄影爱好者一跃成为世界级艺术大师。
  在混沌中创造,在丑陋年代里执著求美——这成为这个卓越男人重获心灵健康的入场券。“如果没有包容的接纳,生存就不具有任何意义,”他解释说,“这就是荒谬之处。你必须接受错误的事情并承认它,使它变得对你有意义。如果你想掩饰或否定,你就会被它无情地吞噬。如果你总纠缠于为什么会这样,你将彻底错过仍然拥有的美好时光。”“一旦我们深入地体验生活,改变的机会真的是一发而不可收。它就像核能量,只要你能运用得当。一旦穿过火焰就必定被熔化——要么走出来熔炼成金,要么葬身火海。”
  对今天的约翰来说,思想的升华甚至比视力更为珍贵,他说:“光明来自内心,眼力和视力并非一码事。有时候我想如果上帝下凡答应我重见光明,但必须忘记我已经领悟的一切,我不会同意。”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3期)
  基础层级演练:
  1.请说说文章题目中“盛宴”的含义。
  2.约翰说“我最好的作品还没有诞生”,请你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发展层级演练:
  3.为什么说,“思想的升华甚至比视力更为珍贵”?
  4.作为一位盲人摄影家,约翰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仔细品读倒数第三段,请你也用“如果……就……”写一个富含哲理的句子。
  写作拓展延伸:
  6.请以“思想的花儿”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参考答案:
  《震灾中的思考》:1.在此之前,我们对世界,中国,中国人,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都有过悲观的,甚至绝望的看法;现在,因为灾难,我们原来看不到的、忽略了的世界,中国,以及我们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方面,突然呈现出来,我们开始目瞪口呆,继而被深深地感动。 2.作者期望人们在这次大地震发生后所表现出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能成为一种稳固而长久的国人精神。 3.心中只有自我的天地是狭小的,胸怀天下、心中有他人的境界才是博大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4.前者侧重于思维品质,后者侧重于道德品质。 5.略。《看不见的盛宴》:1.指约翰在摄影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或是他丰硕的艺术成果)。 2.说明他不满足于现有的艺术成就,追求更高的艺术目标。(或:说明他对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很有信心,期待着更好的作品。) 3.唯有对人生、对挫折、对艺术有了深刻的认识,才有可能战胜视力的缺陷,成为摄影大师。4.高远深邃的思想认识,对信念的执著追求,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锲而不舍的忘我努力,是约翰成功的根本原因。5.示例略。表述得体流畅,富含一定哲理即可。 6.略。 
[NextPage] 
    (二)人性之光 
  读•能力提升间1 
  阅读练兵一 
                            恩情
                                      张雁灵 
  彭国华要出院了!他和妻子相伴来到到处是瓦lì废墟的安县县城,做了一面锦旗,旗上印着八个字:永远不忘救命之恩。
  彭国华和妻子、父亲来到第二军医大学医疗队,见到我,彭国华突然一手举着锦旗,一手拉着妻子扑通一声跪在了我的面前。
  拉起他们夫妻二人,我看到这个在废墟中掩埋了172个小时都不曾落泪的坚强汉子,此刻泪花闪闪。落泪的,还有他身旁hān厚纯朴的妻子。“谁是你的恩人啊?”我问,“是她!是他!”我指了指一直默默站在彭国华身旁的他的妻子,还有他已经驼背的父亲。
  是这个没文化、黑壮踏实的普通羌族农妇和他父亲,还有那群不知姓名的武警官兵,感动了我们所有的医疗队员,感动了所有知道这个故事的人们。是她的执著,是这位老人的爱子之心,是这些武警官兵几天的艰辛,才挽救了彭国华,挽救了这个家。
  深埋纵深10米的矿井里172个小时,对彭国华来说是由死到生的奇迹。但,172个小时对他妻子和老父亲来说,却是由生到死的jiān熬。
  在海拔2600米高的矿井洞口,七天七夜,她一刻不离地守候在矿井旁,眼睛一直盯着坍塌的井口,用心联系着深埋地下、生死不明的丈夫。最初,没有工具,就用树枝,就用手,一层层去扒tān塌的矿井,手指鲜血流在矿石上,粘在树枝上……老父亲每天山上山下来回跑无数次,求人,找人,汗水,泪水……
  两天过去后,一拨又一拨人来了走了,努力过后,都劝她,放弃吧!她说,他肯定还活着!
  再后来,一群武警战士来了。她跪下了:要见你们最大的官,我只有一个要求,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不抛弃、不放弃!《士兵突击》中主角许三多的这句话,在一片废墟的震区,在瓦砾和阳光间,接力着一个又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爱的奇迹。彭国华深埋废墟下172小时被奇迹般救出,被救活。
  真爱让生命永恒!
  只剩一丝气息的彭国华被送到了我们医疗队实施紧急抢救……
  三小时,彭国华生命体征恢复……
  三天,“我想吃饭!”彭国华醒后嘴里蹦出的第一句话,让我们都激动得哭了。
  他活过来了。
  虽然至今,我还不知道彭国华的妻子姓什么,不知道他那驼背的父亲多大岁数,不知道挖掘抢救他的人都是谁,不知道那群年轻的兵娃子叫什么,是哪个部队的……可我记住了这次生命的接力,爱心的接力!
  (选自《文汇报》2008年6月12日)
  基础层级演练:
  1.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从全文看,彭国华的救命恩人是谁?
  发展层级演练:
  3.结合文意,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意。
  真爱让生命永恒!
  4.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一连说了四个“不知道”,请分析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5.具体说说全文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作拓展延伸:
  6.世界上有没有永恒?怎样理解永恒的含义?请以“永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600字以上。 
  阅读练兵二 
一个孩子的逃生行囊
孙道荣 
  不久前,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小男孩,来到了上海红十字会,用(①)的中文,向工作人员说明了他的来意。他的名字叫查尔斯•张,是美籍华人。在电视上看到四川大地震后,他立即在居住地夏威夷进行了募捐,他自己动手做了四个捐款盒,在盒子上写明寻求捐助的原因和他的预期目标:1000美金,并承诺亲手将捐赠款送到自己的家乡上海的红十字会。他将其中的三个木盒分别放在父亲的店里,自己带上另外一个,去敲周围邻居的门,还带到学校,进行募捐。他一共募集到了2000美金的捐赠,这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目标。在父亲的陪同下,他来到上海,将捐款交给了红十字会,转送给灾区的孩子们。
  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他的善良和爱心,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并不知道,两年前,这个孩子也独自经历了一场(②)的大地震。
  2006年10月15日,清晨7时7分,美丽的夏威夷突然(③),一场6.6级的大地震,瞬间袭击了整座岛屿。
  只有7岁的查尔斯,当时一个人呆在家里,父亲正在离家很远的另一个岛上参加马拉松训练。(④)的剧烈震动,让查尔斯陷入极度恐惧之中。但是,在学校就学过紧急避险和逃生常识的查尔斯,在逃离房子时,还是飞快地将几件重要的物品塞进了他的书包。
  在那样一个紧急关头,一个只有7岁的小男孩,都带走了哪些物品呢?事后,查尔斯的父亲在儿子的书包中,翻出了7件物品——
  一张全家照。这是查尔斯第一个放进书包里的物品。他说,如果那天是世界末日,只有他活下来了,他会用这张照片来纪念全家。他还告诉父母,当时他想,如果弟弟也活着,他就带着弟弟一家家地敲门,直到有人愿意照顾他们。
  一面国旗。
  一只兔宝宝布艺玩具。查尔斯属兔,这只兔宝宝玩具还是他在婴儿时得到的礼物,这只兔宝宝一直陪伴着他。查尔斯说,兔宝宝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任何时候也不能抛弃它。
  一只海龟。查尔斯说,海龟是珍稀动物,所以要保护它们。
  一个乐高玩具。这是查尔斯最喜欢的玩具。
  一只紧急用手电筒。这是查尔斯从老师那儿学到的常识,他相信会需要它。
  一顶大力帽。这是查尔斯参加电视节目时获得的纪念品,也是他最喜欢的。
  这就是7岁男孩查尔斯逃生行囊里的全部物品,在那个危急关头,查尔斯选择将它们带在身边,因为他认为这都是最重要的物品,是能够在灾难之后,支撑他活下去的东西。
  有一个细节是不能忽视的,当时,查尔斯自己有400美元的现金,就放在书桌的抽屉里,在逃离房间时,查尔斯却没有把钱放进自己的包里。他是这样解释的,在学校里,他们经常为贫穷的孩子捐钱,所以他坚信,只要能活着,虽然自己没有钱,但是一定会有人帮助他。
  这就是一个7岁男孩的生命账单。你能看出这几件物品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爱!爱家人,爱国家,爱动物,爱生活。
  查尔斯的父亲感慨说,危难之时,所有的东西都可能在一瞬间失去,只有爱,是危难时的唯一行李。什么时候,都应该带上它——爱。
  (选自《当代文萃》2008年第12期,有删节)
  基础层级演练:
  1.请你为文中的括号选填恰当的词语。
  A.地动山摇 B.磕磕巴巴
  C.惊心动魄 D.骤然而至
  ①( ) ②( )
  ③( ) ④( )
  2.开头写查尔斯的募捐,与文章重点写他的逃生行囊有什么关系?
  发展层级演练:
  3.文中的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他认为这都是最重要的物品,是能够在灾难之后,支撑他活下去的东西。
  4.文章一一列举了查尔斯逃生行囊中的物品后,又特别补充了一个没有拿钱的细节,这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写作拓展延伸:
  5.在人的一生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请你认真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选一个恰当的立意角度,自选一种最拿手的文体,自拟一个亮丽的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阅读链接 
                        放任错误
                                        肖 华 
  伦敦是世界上最拥挤的城市,高峰时汽车只能排着队一点儿一点儿地向前挪动。在拥挤程度最甚的街道上,车速甚至在12英里/小时之下。2003年,伦敦行车速度继续下滑到8.69英里/小时,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得等待2.3分钟。面对这种状况,政府发出了号召,要人们减少私车出行,乘公交车。状况虽有好转,但依然很拥挤。
  2003年,伦敦政府采纳了一个建议,对机动车收取拥堵费。当天或者之前交费每辆8英镑,第二天交费每辆10英镑,两天之内不交拥堵费的车主,将收到100英镑的罚单。开始的一段时间,伦敦街道拥堵的状况有所好转,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拥堵又出现反弹。不久,拥堵达到了最大化。伦敦行车速度只能在8英里/时以下,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得等待2.7分钟。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收取拥堵费之前,许多私家车主觉得城市的拥堵也有自己的责任,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负罪感”,从而有意无意地减少驾车出行的时间。可是当他们交了8英镑的拥堵费后,就认为自己为“错误”付出了代价,驾车出行理直气壮,没有了“负罪感”。
  无独有偶。美国的一家幼儿园,要求家长每天按时接送孩子。可是几乎每天都有少数家长迟到。在这种情况下,这家幼儿园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家长迟到一次要交5美元。
  幼儿园本来想靠这个办法杜绝家长迟到的现象。但是事实却出乎意料。自从实行“5美元”的办法后,迟到的家长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这让幼儿园大惑不解。后来,经过调查,终于知道了答案。原因就出在这“5美元”上。在不交5美元的时候,许多家长都为自己的迟到而自责和内疚。可是交了5美元之后,他们的这种内疚感减轻甚至没有了,认为自己已经为错误付出了代价,不应当再受到指责。
  是的,很多时候,面对别人犯下的错误,我们总想让对方付出代价,可这往往不是最好的方法。有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宽容甚至“放任”他的错误。只有这样,他才会产生内疚感,从而能长时间地记住这个错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3期》)

  参考答案: 
  《恩情》:1.砾 憨 煎 坍 2.他的救命恩人是妻子,父亲,武警战士,医疗队员……是人们的爱心。 3.妻子和父亲的真爱,使彭国华的生命得到了延续。这种真爱是永恒的,这种真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4.虽然不知道这些人的姓名、年龄……,但是这种生命的接力、爱心的接力却让作者永远铭记在心。通过“不知道”和“记住了”的对比,说明了爱心的重要,深化了文章内涵。5.倒叙开头,从彭国华出院感恩写起;再用顺叙,写地震后被埋、抢救的艰难过程。用倒叙的方法,先说结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也使故事情节曲折起伏。 6.略。
  《一个孩子的逃生行囊》:1.B C A D 2.他的募捐是出于善良和爱心,这与文章的中心是一致的。另外,从募捐引出他的逃生经历,也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3.说明他把爱心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能够活下去的的精神支柱。 4.从内容上看,更能凸显人物的精神特征,也深化了文章主旨,表现了对全社会都充满爱心的自信;从结构上看,可以说是与开头的募捐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5.略。  
 [NextPage]
    读•能力提升间2 
  阅读练兵一 
                            人不炼,不成器
                                                    杨 绛 
  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qiānchuíbǎiliàn,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
  ②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从苦痛中炼出美德。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他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得到的实情。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说的都是以上道理。
  ③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他的弟子,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④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⑤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⑥了解自己,不是容易的事。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猾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调查嫌疑犯那样窥视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遮掩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念。在这种境界,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则会憬然警觉:“啊!我自以为没这种想头了,原来是我没有看透自己!”一个人如能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袒护自己了。这样才会认真修身。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脱“小我”,从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能这样,一家子就可以很和洽。
  ⑦家和万事兴。家家和洽,又国泰民安,这就可以谋求国际的和谐共荣、双赢互利了。在这样和洽的境界里,人类就可以齐心追求“至善”。这是孔子教育人民的道理,孟子继承、发挥并充实了孔子的理论。我上文所讲的,都属“孔孟之道”。
  ⑧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选自《散文》2009年第3期)
  基础层级演练:
  1.为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杂糅( ) 窥视( )
  2.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成语并解释其含义。
  qiānchuíbǎiliàn( ):
  发展层级演练:
  3.请用肯定的语气表达本文的主要观点:
  4.文中关于修身的论述包括哪些内容?你如何理解“修身”?
  5.本文中用到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6.仿照第②段的结尾句子,写两句你熟悉的谚语。(不得与文中的谚语相同)
  谚语                    说的都是以上道理。
  写作拓展延伸:
  7.如果用园丁修剪树枝对本文观点进行比喻论证,该怎么论证,请写一段话。(200字以内) 
  阅读练兵二 
                            国悼,对生命价值的礼赞
                                                                        李 龙 
  上天同悲,大地共泣;国旗低垂,山河哽咽。从5月19日到21日,这三天,举国共同哀悼,为那些在特大地震中不幸罹难的同胞送行,给那些幸存者送去家人和亲人的安慰。“人之生也柔弱,人之死也坚强。”生和死在这个时刻不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命力。“连上天也感动得哭了。”昨天的广州,雨水和泪水混杂在一起;昨天的全国,悲痛和坚毅交织在一起。三分钟,我们以最崇高的仪式给遇难的同胞以最隆重的悼念;三天,我们以举国哀悼的方式追忆逝者、告慰生者。这是无须压抑的哭泣,这是无须渲染的悲哀,因为号哭不代表软弱,抚胸掩不住心中的悲怆。我们所做的,只是想让生命的尊严在哀乐声中接受礼赞,让正在升空的灵魂不觉孤独。
  骨肉相连,同此国殇。没有人会刻意追问,举国上下为平民百姓举行国殇,在我们的历史上是不是第一次。然而,从国旗俯垂致意的那一刻起,在全体国民默哀三分钟的庄严礼仪上,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个普通人的生命价值,一种回归人本的生命尊严。人性的光辉、人道主义的理念,让作为个体的“人”的地位高高地耸立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中。
  为遇难同胞设立哀悼日,为普通国民致哀,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的背后体现着一个国家对个体生命的敬畏,对自己国民的尊重。因为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就没有对人的尊重;没有对逝者的哀悼,就没有对活着的珍惜。把普通人的生命,把普通人的人格尊严放到了最高位置,这是生命价值的理性回归,是迈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尺。
  生命的存在既是一种生理的存在,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结构性存在。如此,对于生命存在的维护,对于死亡尊严的捍卫,就是一项兼具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伦理教育以及死亡教育的普世价值关怀。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慎终、追远”的感恩意识、孝敬意识作为明德厚物的载体,那么现在对汶川地震中遇难同胞的全民哀悼,就超越了这一传统价值内涵,覆盖了生命、道德、伦理和死亡教育等所有和个体存在相关的人文关怀。我们经常说“以人为本”,到底何为以人为本?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承认,对人格尊严的放大,对公民生命的尊敬,就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国旗缓缓而降,生命的尊严冉冉升起。当我们以最高的礼仪送别、追悼遇难的同胞,当平民百姓、国家公民从抽象的“人民”概念里走出来,成为一个个鲜活存在的“人”时,追求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意识,就不仅仅止于全国哀悼日的三天礼仪,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了更真切、更深远的人文情怀。“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决不轻言放弃。”温家宝总理在灾区对救援队伍所说的一句话,体现的正是我们面对这一国殇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
  一路走好!我们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你们的生命是平凡的,又是高贵的。所有人都会记住你们,国家也会记住你们。 (选自《广州日报》2008年5月21日)
  基础层级演练:
  1.给加粗的字加上拼音。
  罹难( ) 悲怆( )
  2.“国殇”一词,古代是指为国捐躯者,在本文中有       的意思。
  发展层级演练:
  3.文章结尾引用温总理的话,有什么作用?
  4.2008年5月的这次国悼,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意义?
  写作拓展延伸:
  5.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无价的。对于个体而言,生命是等值的,它没有尊卑贵*之分,没有优劣轻重之别。人类的生命穿越了数千年,其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都阻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废墟上一次又一次出现辉煌的殿宇,灾难之后,人类又一代代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生命就这样一路舞着唱着前行。当汶川地震数万同胞遇难一周年之日,你有何感想告慰于地下亡灵?(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人不炼,不成器》:1.róukuī2.千锤百炼 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3.一个人经过一定的磨炼才能获得修养,成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 4.“修身”就是要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脱“小我”,从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 5.理论论证(例子:孟子的话,孔子的话) 比喻论证(例子:顽铁百炼成钢,人世好比炼钢的工厂) 6.略。 7.略。
  《国悼,对生命价值的礼赞》:1.líchuàng 2.举国哀悼,祭祀 3.总理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之一,是共和国的代表,总理的表态,表达了国家的意志和理念,高度体现了我们的国家重视人本主义思想。 4.人性的光辉、人道主义的理念,让作为个体的“人”的地位高高地耸立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中;体现着一个国家对个体生命的敬畏,对自己国民的尊重。或:把普通人的生命,把普通人的人格尊严放到了最高位置,这是生命价值的理性回归,是迈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尺;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承认,对人格尊严的放大,对公民生命的尊敬,就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5.略。可从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弘扬人本主义等角度谈感受。  
 [NextPage]
    (三)赤子之心 
  读•能力提升间 
  名篇赏读 
                       剪不断的乡愁
                                               琼 瑶 
  去年年底,“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了。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灵深处涌起,然后蹿升到我四肢百脉,蹿升到我的眼眶。
  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心底有个声音在喊着:“39年!”39年有多少个月?多少天?39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都给勾销了吗?
  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陆陆续续有人回乡探亲了!这居然成了事实!我太兴奋了,和鑫涛计划着,我们也该去大陆探亲了,鑫涛去红十字会办手续,回来说:“需要填三等亲的亲人名字和地址。”
  一时间,我们两个都弄不清“三等亲”包括哪些人以及我们是否有这项“资格”。激动中,我冲口而出:“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算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亲,不只是‘人’呀!”
  不过,我毕竟不需担忧,因为我和鑫涛分别都有舅舅姨妈在大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办好了探亲手续。拿到手续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脑子里奔流着黄河,奔流着长江。不只长江黄河,还耸立着五岳和长城!鑫涛见我如此兴奋,忍不住提醒我说:“听说大陆的生活很苦,旅行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方便,至于亲人,经过39年的隔阂,可能已经相见不相识,这些,你都考虑过吗?”
  考虑?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过。我只觉得乡愁像一张大网,已把我牢牢地网住。而且,当行期越来越近,我的乡愁就越来越深。我总认为,乡愁对于游子,就像一切人类的基本感情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不过,有的人来得强烈,有的人比较淡然。我,大概生来就属于感情强烈的一型。连我的“乡愁”,也比别人多几分!
  计划回大陆行程时,鑫涛问我:“你要去哪些地方啊?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乡湖南?”
  我祖籍湖南,生在四川。我的童年,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是个颠沛流离的时代,童年的足迹,曾跋涉过大陆许多的省份。如今,再整理我这份千头万绪的乡愁时,竟不知那愁绪的顶端究竟在何处?是湖南?是四川?是长江?是黄河?是丝绸之路,还是故宫北海?沉吟中,这才明白: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可是,你没时间走遍大陆整片的土地啊!”鑫涛说,“我们排来排去,只能去40天!”
  将近40年的乡愁,却要用40天来弥补。可能吗?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地方。湖南,湖南的亲人多已离散,家园中可能面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对的,竟是故乡湖南,这才了解古人“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当我把这感觉告诉鑫涛时,他脱口而出地说:“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
  于是,我们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和结婚的地方,那儿是我祖母和外祖父母居住及去世的地方,那儿,是我历史课本上一再重复的地方,那儿,也是我在小说中、故事中所熟悉的地方,那儿有“故都春梦”,有“京华烟云”,还有我……
  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
  (选自《中学生阅读文选•审美篇》)
  赏析品味
  本文以“剪不断的乡愁”为线索依次描写了作者得知可以回大陆探亲的消息、办妥探亲手续和安排探亲行程时喜悦、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文章题目中的“剪不断”非常形象地表明,离开故国的游子,无论时间多么漫长、距离多么遥远,他(她)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情都是任何力量也无法剪断的;作者用“乡愁”而不用“乡思”“乡恋”,深切强烈地表达了怀念故乡故土的忧伤之情。行文过程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自己从得到可以回大陆探亲的消息到动身起程“经香港,去北京”期间的相关事情依次道来,把自己对故乡故土积压了近40年的深切思念和渴盼之情融注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情真意浓,感人至深,给读者以至真至美的文化熏陶和审美体验。
  写作借鉴
  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是本文重要的写作特色之一,也是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的原因所在。作品开头,以简要的文字交代了“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之后,即以夸张的笔调状写自己获得喜讯时瞬间的感动:“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灵深处涌起,然后蹿升到我四肢百脉,蹿升到我的眼眶”;接着又直抒胸臆:“39年有多少个月?多少天?39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都给勾销了吗?”作者反复强调“39年”“近40年”,强调乡愁之久、之深、之多,饱含深情的文字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文章中,回乡探亲所带来的兴奋、激动的心情与作者如影随形,“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算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亲,不只是‘人’呀!”冲口而出的话语中蕴涵着几多深情,读来倍感真挚和深切。“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怪不得作者对故国一往情深,始终不渝,原来如此啊!于叙述中穿插议论和抒情,可以使文章旨更明,情更浓,意更深,可以更加迅捷有效地把读者引进文本所创设营造的情感氛围和审美意境。反复品读,当会获得诸多有益的启示。 
  阅读练兵 
                       哨 卡
                                吴 颢 
  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不知是谁嘀咕了一句:“什么鬼地方!”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坠下悬崖。
  ②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先把脚踩实,反过手来拉着将军的手。将军是这防区刚刚到任的负责作战的副司令员。他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的一线连队。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③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níngwàng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近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④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更加sìnüè ,雪拍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⑤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⑥风雪中,zhùlì 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⑦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
  ⑧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⑨将军jīngè       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⑩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选自《感动•文摘》)
  基础层级演练:
  1.根据拼音,将文中空白处相应的词语写在下面。
  níngwàng
  sìnüè
  zhùlì
  jīngè
  2.当将军听说哨兵已经超期服役,对上校提出严厉批评时,“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请问这位哨兵准备说什么?上校为什么要瞄他一眼?
  发展层级演练: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     ,目的是     。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副词“终于”能否去掉?为什么?
  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
  5.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概括将军和上校的性格特征。
  将军:
  上校:
  6.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说说你的理解。
  写作拓展延伸: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说句心里话蛐我也想家蛐……话虽这样说蛐有国才有家蛐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蛐谁来保卫咱祖国蛐谁来保卫家?!”一首激越昂扬的军旅歌曲《说句心里话》,唱出了边防战士发自肺腑的深情呼唤和真切的心声。
  请根据你对本文的阅读理解,结合以上歌词,展开合理的想象,以“边防战士的夜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相关考题链接
  《年轻的国旗》(2008•上海市)《古典之殇》(2008•浙江温州)《别踩疼了雪》(2008•重庆市)《静悄悄的昆仑山》(2008•四川内江)《初升之月的魅力》(2008•浙江丽水)《泉》(2008•江苏无锡) 
  参考答案:
  《哨卡》:1.凝望肆虐 伫立 惊愕 2.哨兵想说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告诉将军自己就是上校的亲人(弟弟),二是表达自己无怨无悔戍守边防的决心。上校瞄他一眼是叫他不要解释。3.哨卡所在地自然环境和气候的恶劣 反衬边防战士在极其困难和恶劣的条件下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顽强意志 4.不可以去掉。“终于”一词写出了将军一行攀登和行走的艰难,突出表现了边防军人不畏困难坚守岗位的顽强意志和高尚品德。如果去掉“终于”,则不能实现这样的表达效果。5.将军:不怕困难,身先士卒,爱护战士,对部下严格要求。上校:忠于职守,严以律己,对祖国无限忠诚。6.最后一段以抒情和夸张的笔触描写“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支撑在天地之间”,表现了作者对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利益甘愿奉献自己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7.略。  

建国60周年手抄报|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4

https://m.oubohk.cn/yuwen/60395/

推荐访问: 建国60周年纪念钞 建国60周年活动

扩展阅读文章

学科中考热门文章

学科中考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返回顶部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