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_中学教师实用化学辞典(二)④

时间:2020-12-02 来源:教研辅导 点击:

中学教师资格证_中学教师实用化学辞典(二)④

  【塔曼】(Gustav Tammann,1861~1938)德国化学家、金属物理学家。在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金属学等方面都有成就。首先他提出玻璃为过冷液体的原理。对晶核生成和晶体的生成方面曾发表过系统的论述,并确定晶核数目和晶核生长速度以及与过冷度之间的关系。此外他对合金的相平衡及溶液的蒸气压等方面也作了深入的研究。

  【豪尔】(Charles Martirr Hall,1863~1914)美国化学家、发明家和冶金专家。他在学生时代就曾下决心要制出廉价的铝,当时铝的价格十分昂贵。1886年,年仅23岁的豪尔在设备不全的实验室里,用自制的蓄电池制出了铝,从而发明了铝的商业制法,使铝成为廉价的有实用意义的金属。豪尔在1911年获得帕金奖金。

  【埃罗】(Paul Louis Toussaint Héroult,1863~1914)法国冶金学家。1863年生于图利·哈耳科特。1885年他电解了各种铝的化合物,当他发现电解冰晶石时,铁阴极不到铁的熔点时即熔化;电解氯化铝钠时电极也被腐蚀,通过不断的观察和研究发明了电解法制铝。他与美国的豪尔同时独立地发明了廉价的制铝方法。此外,他还发明电炉,这对炼钢有重大贡献。

  【能斯特】(Walther Hermann Nernst,1864~1941)德国物理化学家。1889年他提出溶解压理论,从热力学理论导出了电极电位公式,即"能斯特公式"。同年还提出溶度积理论以解释沉淀反应。1906年创立了热力学第三定律,即"能斯特热定理。"他在物理化学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他还曾研究过氮与氧直接化合成氮的氧化物的工业生产问题。192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维尔纳】(Alfred Werner,1866~1919)瑞士化学家。苏黎世大学教授,1890年提出络合物的立体化学理论,并初次提出"配位数"的概念,他研究了非碳的旋光性物质。他的理论成为络合物化学的重要理论,这些理论给无机化学的发展和化合价的电子学说开辟了新的途径。191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Marie Shlodowska Curie,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1891年去巴黎大学学习,1895年与法国物理学家比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对贝克勒尔发现的放射现象进行研究,经过反复试验,从沥青铀矿中发现了钋。1902年又从数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微量的氯化镭,并测出了镭的原子量是225。由于这一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金。1906年比埃尔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并取得巨大成就,建立了放射化学。她不要发现镭的专利权,而把镭的知识公布于众。其女伊兰·居里和其婿约里奥·居里也都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主要著作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她是法国的第一位女教授,也是法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她于1911年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

  【哈柏】(Fritz Haber,1868~1934)德国化学家。1906~1911年任德国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教授,1911年任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柏林大学教授。1933年因不满德国的纳粹政权而到英国讲学。他的最大成就是在卡尔斯鲁厄任教期间完成的氨的合成法,前人曾用一百多年时间,试图由氮氢直接合成氨,但未成功。哈柏经多次实验后,终于在1901年用锇催化剂使合成氨的产率达到6%,这样的产率具有工业生产的价值。1909年他又使未反应的氮气和氢气循环使用,解决了合成氨的生产中的关键问题。这一方法经波许(Bosch)推广到工业化生产中,世称"哈柏-波许法"。1913年德国的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合成氨厂,日产60吨。他毕生研究气体反应和化学平衡。主要著作有《工业气体反应热力学》等。191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金。

  【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1871~1935)法国有机化学家。他于1901年发现了"格林尼亚"反应,用卤代烷和金属镁在无水乙醚中反应,生成烷基卤化镁(RMgX)称为格氏试剂,可与含有活泼氢的化合物(如H2O、ROH、RNH2、RCOOH等)及醛、酮等化合物反应,或与金属卤化物、非金属卤化物等分别反应而得到相应的化合物。它是有机化学里的重要反应,因此191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金。此外,他还提出过利用有机镁进行合成等方面的论文。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英国物理学家。1871年8月20日生于新西兰的纳尔逊。他长期在英国工作。1898年任加拿大的马克居耳大学物理教授,以后又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剑桥大学教授和卡文迪许研究所所长。他的主要贡献在放射学方面,1899年他发现放射性辐射中有α射线和β射线两种成分的存在,接着又发现新的放射元素"钍"。1902年他与英国化学家索迪(FredericSoddy,1877~1956)共同提出原子的自然蜕变理论。1911年根据α粒子的散射实验,最初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并提出关于原子结构的行星式模型。1919年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而获得氧的同位素,第一次实现了元素的人工蜕变。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茨维特】(M.C.Цвeт,1872~1919)俄国植物学家。他创立了色层分析法。他对一百多种吸附剂如氧化镁、菊根粉、碳酸钙等吸附植物色素的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多种淋洗液的性能进行探讨。他成功地把植物中的不同色素在吸附柱上展开,用不同的溶剂淋洗而提纯了许多色素。他还提纯过卵磷脂。但当时色层吸附法没有被化学家重视,直到1931年德国化学家库恩(Richard Knhn,1900~1967)等人用这种方法将当时人们误认为是单一晶体的胡萝卜素分为α与β两种同分异构体,色层吸附法才很快被人们所重视,并很快地发展起来。

  【维尔斯太特】(Richard Willstātter,1872~1942)德国化学家。他主要研究生物碱和酶化学。在1894年他阐明了莨菪碱(阿托品)的化学结构,发现了阿托品和古柯碱等成分里的主要部分。他还深入和系统地研究酶化学,并得到许多较纯的酶。他经过长期的研究,阐明绿叶细胞中以3∶1的量存在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是镁的络合物,并阐明了它们的结构。此外,在研究纤维素和淀粉的结构组成与水解产物方面他也有所贡献。

  【路易斯】(Gilbert Newton Lewis,1875~1946)美国物理化学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1901年和1907年他在《美国科学技术学会会志》上发表了有关"逸度"和"活度"的文章,他首先提出了"逸度"的概念。在1916年提出了共价键的电子理论,解释了共价键的饱和性。1932年他与兰得尔(Merle Randall)合著的《热力学及化学物质的自由能》里讨论了有关化学平衡问题,给予自由能、活度等概念以新的意义。1937年以后他集中研究酸碱理论,提出了"路易斯酸碱理论"。他的主要著作有《原子价与原子分子结构》等书。

  【兰茂尔】(Irving Laugmuir,1881~1957)美国物理化学家。首先发现氢气吸收大量热而离解为原子的现象,其结果被应用于氢原子焰焊接法。在表面吸附方面,提出了单分子吸附层的理论和著名的"兰茂尔吸附公式"。1917年设计了"表面天平",用它可以测出液面上的不溶物表层的表面积,并由此计算出这些物质的截面积,建立了表面分子定向说,并论述了单分子表面膜和有关固体表面吸附性质和行为的理论。在原子结构问题上,他发展了电子价键的近代理论。他还首次实现了人工降雨。

  【施陶丁格】(Hermann Standinger,1881~1965)德国化学家。他主要研究高分子化合物。1920年提出乙烯的聚合可能是链式反应。他还提出由小分子聚集而成的亲液胶体物质是数以万计的原子通过一般化学键所组成的高聚物,由于大小悬殊故有不同于低分子量化合物的性质。还确立了高聚物溶液的粘度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对塑料等高分子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他在1913年综合了普朗克(Max Plank,1858~1947)的量子理论、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卢瑟福的行星型原子结构模型的有关论点,提出了氢原子光谱和氢原子结构的初步理论。他还提出量子论的对应原理。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是原子结构学说上的一个重大发展,用它能解释和计算出符合实验的正确结论。此外,他在原子核反应理论和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但以他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作出的基本解释,却反映了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_中学教师实用化学辞典(二)④

https://m.oubohk.cn/huaxue/329203/

推荐访问: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师证考试科目

扩展阅读文章

教研辅导热门文章

教研辅导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返回顶部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